?“大地的詩歌從來都不會死亡。”——濟慈
?我想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里大概都有一本《唐詩三百首》。忘了是在自己多大的時候天天被逼著誦讀、識背,也早就不知道把那本封面已經“千瘡百孔”的書扔在了家中的哪個角落,甚至那時候也不甚清楚:那些西風瘦馬或是小荷尖尖角,和我又有什么關系?
?可是,直到如今,我的腦海里還是會時不時地蹦出些詩里的字句,可以說,正是那本書,給了我最原始的對美的訴求和向往,使我年少混沌的心靈開始隱隱約約有了審美的感悟。
?我想到幾千年前——久遠得還沒有詩歌的年代,一個人在繁忙的春種之后,忽然看到了一株將開的諼草;亦或是一個失眠的夜,走出家門照見月華的剎那,理想產生了,人生的意義產生了,世界都澄明清澈起來,詩情的種子在他的心中悄然醞釀。他們開始明白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他們于是開始大膽的謳歌對生活的熱愛。漫無目的地唱著“采采芣苢”,是他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美麗動人的女子即將出嫁;“靜女其姝”是與心上人赴一場浪漫的約會……
?那時候的詩歌沒有具體的形式和內容,是極自由寬松的,類似于鄉間小調,也因此表現出當時單純質樸的民風民態。當我們讀著現代詩歌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孔子,正是他編纂的《詩經》,將美從宇宙的混沌之中提煉出來,打開了中國詩歌的大門,從此如洪水濤濤,一發而不可收。
?在我看來,詩歌是一種獨特的,完全不同于文章的藝術形式,正是它的簡潔有力,才得以給人或是溫暖舒適,或是鼓舞人心的力量,才因此被人們樂此不疲地口口相傳。
?還記得蘇子瞻的坎坷人生路嗎?無論是鋃鐺入獄,還是被發往天涯海角的破落茅舍,他都能一如既往地樂觀“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詩歌于他,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伴侶。還有許許多多偉大的詩人,李白,杜甫,辛棄疾,李清照……詩歌陪伴著他們度過失意的日子,他們把詩歌雕琢得愈發生動和深入人心。
?還記得中國曾有過的動蕩的歲月嗎?一首《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叫多少人泣下沾襟,一首《我愛這土地》又讓多少人熱淚盈眶。在那些艱難的時光,正是詩歌給予一個民族以奮發向上的力量。
?現在呢?現在的日子趨于安穩,生活趨于平和,可是物質生活的滿足加大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訴求,換而言之,人們依然需要詩。四川衛視推出的“詩歌之王”節目,讓詩歌參與到流行音樂的建構當中,使流行歌曲與傳統詩歌渾然一體,正是民眾對詩歌的熱烈呼喚啊。
?無論是上班、上學歸來,倚靠在沙發上悠閑地讀一讀《余光中詩集》,還是在某個下雪的夜晚,興奮地吟著“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那都是一種偉大而隱秘的享受。我也始終相信,詩歌不會死亡——
?因為人類需要詩,于是詩生長出來,極其溫柔地撫摸、安慰著那些孤獨不安的靈魂,并將一直相依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