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否》原著才知道,原來林小娘也曾養在盛老太太身邊。
老太太與林小娘的母親在還沒出嫁前就認識了,但是交情并不深。林小娘嫁人后,丈夫出事了,娘家又沒落了,是林小娘的母親臨死前求著老太太收留的林小娘。
林小娘來到盛家后,老太太真心對待她,吃穿用的都給她最好的,還打算給她準備好嫁妝,找個好人嫁了。
但是林小娘那時卻看上了盛紘,偷偷和他在一起了。
明蘭母親去世后,老太太也收養了明蘭,明蘭在老太太的教導下,過上了體面的生活,林小娘卻把自己葬送了,為什么兩人結局大不相同呢?
1 婚戀觀不一樣
林小娘認為:“女人這一輩子不就是靠個男人。”所以林小娘選的夫君一定不能窮,她不想過吃糠咽菜的苦日子。所以在老太太給她挑的那些“耕讀之家”,她都沒看上。她就想有個可靠的男人,可以不愁吃穿。
其實這一點在現在來看,也并沒有錯。畢竟那時的女人,受封建思想束縛,自己不能打拼事業來保自己衣食無憂,只能靠男人活著。
而明蘭的婚戀觀是:不能全指望男人,要把他當做東家來對待,她認為兩人是事業型夫妻。
2 林小娘太貪,明蘭知道分寸
做了小妾后的林小娘,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她討好盛紘只是為了能得到更多的財產。
為了目的,林小娘可以不擇手段。在老太太阻擋她的人生規劃后,它可以忘恩,轉臉另一副說辭;在衛小娘威脅到自己利益后,她可以謀殺她;在盛紘不聽勸,不讓墨蘭高嫁后,她可以可連臉面都不要,盛家的面子也不要。
在和盛紘撕破臉后,她覺得自己女兒嫁入高門了,有了另外依靠,就不再討好盛紘。
林小娘的貪,讓她忘了自己的身份。門當戶對,在她眼里不再有約束力。
反觀明蘭,最大的優點就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做事才有分寸。
她知道自己是個沒了母親的庶女,老太太養著她,護著她,她應該是感激,所以不能做出讓老太太丟臉和為難的事。
小公爺來盛家讀書時,對明蘭有愛意,屢屢獻殷勤,明蘭自知身份不匹配,才會一直躲著他。
老太太讓明蘭也陪著小公爺吃飯,是在看明蘭的反應。那時如蘭和墨蘭都一心撲在小公爺身上,只盼望著能天天見面。
當家長告訴他們不用去上課后,還和家長大鬧了一番。
但是明蘭卻表現出一副要遠離的樣子。老太太很滿意明蘭的反應。
老太太吃過林小娘的虧,害怕了那些聰明的。她知道明蘭是大智若愚,所以有心想看看她的心思。
3 明蘭對老太太沒有隱瞞,林小娘卻有自己小算盤
當初老太太給林小娘找了很多婆家,林小娘都沒滿意,是偷偷和盛紘勾搭到一起的。
明蘭在老太太屋里養著,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也不再受欺負,生活很滿足,她是真心感謝老太太。但也知道如何讓老太太放心。
明蘭自立門戶后,想到主母王氏會送人過來,所以在老太太打算安排個資歷深的丫鬟時,明蘭拒絕了。
明蘭直接對老太太說:“留著這個空檔,好讓太太派個差不多的。若是一開始就留翠喜或翠微在暮蒼齋,太太派個更有資歷的,難不成祖母再添人來壓制?那不是婆媳打擂臺了嘛,但愿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這么直白的話說出來后,丫鬟丹橘都替明蘭捏了把汗,老太太是寵她,但這么直說還妄議長輩,在那時是不敬的啊。
但老太太是聰明人,內宅里女人的斗爭,她都見識過,所以沒人逃過她的眼睛。明蘭知道自己不如老太太,所以干脆直接最好,不藏著掖著,才最能體現她對老太太是真心的。
明蘭讓老太天感覺到,明蘭對她,像女兒對母親一樣,是無話不說的。
明蘭不是在用計謀,而是真心感受到了老太太對自己的疼愛,才一心一意為老太太著想的。
這世上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而幸福都是比較出來的。
只可惜林小娘總是和正妻作比較,她永遠沒有知足的那一天。明蘭知道自己庶出的身份,覺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很好了。
同樣都是被老太太養過,林小娘和明蘭相反的結局告訴我們,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人要先明事理,否則只會越走越窄。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