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最像自己的人。
——塞隆尼斯·蒙克(Thelonious Monk)
與我們內心中的東西相較,過往與未來均微不足道。
——亨利·斯坦利·哈斯金斯(Henry Stanley Haskins)
想要原創,就要回歸原初。
——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í)
兒子差不多是班上年齡最小、個子最低的小朋友。
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學習好,在學校很配合老師,所以老師都很喜歡他,尤其是班主任和數學老師,多次給我表達過對他的喜歡。
作為家長,聽到這里一方面很開心,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師關心和重視。另一面,又有些心疼,我骨子里不希望孩子們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所束縛,畢竟我自己就是一個不希望被束縛、追求自由的人。
孩子們上幼兒園時,我們參與學校的活動多一些,兩個孩子是同一個主班老師,也是園里的優秀老師。這個老師已經是園里比較好的老師了,家長感覺老師挺愛孩子的,把孩子們帶的也不錯,訓練有素,經常被園里表揚。
但我每次參加班上的活動,都感覺心疼,小朋友一個個被訓的太乖了。
不知道是我這個家長要求有點高,我確實不希望孩子們被訓練的太聽話,什么都服服帖帖,我自己感受到的是不自由和束縛。
雖然我們國家重視基礎教育,但實際沒有抓住根本。每每想到學校教育對孩子好奇心、創造力這些核心素養的扼殺,心就一陣陣的作痛。
在教育方面,還有什么比保留孩子們的好奇心、創造力更重要的。
最近兒子給我分享了一個事情,說他是乒乓球社團的隊長,管著他們班的同學。說自己管理的比老師還嚴,給我介紹他自己想出來的管理辦法,有獎有懲,還讓他們互相監督和管理。
我很驚喜看到孩子的這一面,跟他聊了下,他說自己也比較喜歡做管理。估計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校當班干部、做管理,我也一樣,這又是什么心理?是官本為的價值觀的影響嗎?
想起自己上學時間做過的管理工作,課代表、組長、宣傳委員、校報記者,確實都是獲益的。
女兒在班上則不喜歡管理,參加活動也不是太積極,是不自信、不擅長還是本身就是不愛表現的性格?還有待繼續探索和了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允許孩子的探索和試錯,最終一定是活自己的那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