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部電影,頗有感慨。看看評論, 很多人為熊頓的樂觀所感染折服。誠然,熊頓是個可愛的滿滿正能量的“二姐”,逗逼處讓人忍俊不禁,動情處令人泫然欲泣。當然,我并非想分析這個人物形象,而是想談點自己對死亡的看法。
在得絕癥的群體里,熊頓算是幸運的。因為她在最后的時光里,感受到的是溫暖,是人間真情。她的朋友總會時時陪在她身邊,陪她犯二,陪她完成心愿。尤其是幾人聯(lián)手幫她整賤人男友那段,真是笑點百出,大快人心。還有她心儀的英俊醫(yī)生,謙謙君子,彬彬有禮,對她百般負責又暗含些許曖昧,萌化她的少女心。縱然生命短暫,一眼望去,死亡已在眼前,然而,她最后的時光那般豐盈精彩,溫情環(huán)繞,沒有片刻落寞,更沒有傷心絕望。
然而,面對死亡,我想更多的人是絕望而孤獨的。回想我住院的那段日子,一位老伯得了絕癥,三個子女,除了女兒,其他兩人從未出現(xiàn),晚上連個陪護的人都沒有。不要說那憂郁的眼神讓人揪心,連個背影都那么孤獨傷感。還有一對老夫妻,八十多歲,老婆婆病倒,老爺爺陪夜。因語言不通,又不認路,他總吃老伴吃剩的食物,經(jīng)常沒有吃飽。當我將飯菜送給他,并再三告訴他,我吃不慣醫(yī)院的飯菜,他才遲疑地接過去,渾濁的眼睛有驚喜也有羞澀。同樣是最后的時光,這樣的境遇又何其悲涼!
? 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我想這話不一定完全客觀,但道出了多數(shù)病人的心理常態(tài)。因為絕望,因為脆弱,所以格外敏感。親人偶爾的淡漠和疏忽都足以使其崩潰。住院的那段時間,如今想來,依然有種百感交集的意味。有很多的感動,有很多的痛悟,也有些許的傷感。記得有次聽到以為教授分析宋江這人物,說他是文不行武不行,長相也不行,然而,天下英雄皆服他。這源于他的人際交往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平時聯(lián)絡(luò)培養(yǎng)感情,關(guān)鍵事件升華感情”。生病真就是個關(guān)鍵事件,我也不由地去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人。當然,從單一事件去論定難免武斷,但生病的人就是那么矯情玻璃心,“以偏概全”“過度概括”、“錯貼標簽”、“情緒推理”……幾乎占遍非理性思維的所有形式。
“對自身過度關(guān)切”“容易脆弱、悲觀失望”——這是重癥病人的普遍心態(tài),一個看著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人,是很難豁達樂觀的。能夠較好地控制住情緒,能夠較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已經(jīng)很不容易。如果一個人在垂死掙扎,你跑去跟他說“你要堅強”、“你要樂觀”,我覺得這樣的話實在過于輕飄,不夠莊重。
記得史鐵生說過,人生的一大困境是,人害怕死亡,而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注定走向死亡。確實如此,死亡是每個人的最終結(jié)局,無人可以幸免。而對死亡的恐懼與生俱來,若死亡帶來的都是冰冷,都是絕望,那人生難免悲哀。所以,給死亡上點色彩吧。即便終究難逃一死,那么,就在生命的最后,帶著笑和愛離開。就如熊頓,雖然依然會有眼淚,但那是因為不舍,因為留戀,因為生命如此美好,所以我不愿離開,而不是,悲愴與絕望。
電影是要傳達夢想的。“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人們對生命美好狀態(tài)的企盼。就像美化愛情一樣,美化死亡,也可以鼓勵我重拾對人性的信心,更加堅強地生活下去。使我們相信,這世界,依然有溫暖,有永恒,有思念,如果你不曾被溫柔對待,只是你不曾遇到那個人。就如史鐵生在《原罪宿命》里借助十哥的口所說的:人活著,就得相信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