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死亡,但更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活著。
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樂觀的面對死亡。所以這部影片并不是教你如何笑對死亡,而是如何過好一生。
因為死亡并不是一件難事,甚至是這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死亡就像是一條傳送帶的終點,只要你被送上這條傳送帶,不管你如何后退、如何停留,你都將被無奈的推向那個終點。
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你也會到達這個終點,死亡不需要你做任何付出,只會讓你感到恐懼。
而對于死亡的恐懼,只需要靠“幻想”和“不想”去逃避,“幻想”很多自己希望的場景,“不想”自己的疾病、痛苦與死亡,不讓死亡的恐懼充斥你的大腦。這也就是為什么,這部影片中有相當多的熊頓腦海中的幻想場景,正如熊頓所說,“幻想真的是一件好事”。
但活著不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一天都活不了。“幻想”更不可能給你帶來柴米油鹽。
在最后的追悼會上,熊頓以“唯一一個跟死神親密接觸過的人”,去指點人生,那就是“好好的、精彩的”活下去。
如何精彩的活下去?熊頓在最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后,開始做各種各樣自己曾經(jīng)想做但沒做的事情。這是大部分身患絕癥的人都會做的事情,減少遺憾,減少牽掛。
其實我一直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身患絕癥是幸運的,因為它距離死亡有一個緩沖時間,雖然這段時間是痛苦的,但是足夠讓你去思考你的一生,做很多你想做但沒做的事情。
可并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將死之人,什么都不怕,很多事情都可以不在乎,這就是為什么熊頓去艾米公司跟艾米老板“理論”后,艾米會很生氣,因為熊頓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但艾米的人生還要繼續(xù),她要去承擔后果。
我一直都覺得,“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后一天去過”,這句話相當扯淡。因為沒人能真正活的如此灑脫,明天畢竟不是最后一天,假如今天就揮霍掉你的所有財產,明天你要怎么過?
活下來才是最難的,一方面又要遵從本心、減少自己的遺憾,一方面又要遵從現(xiàn)實,隨時考慮后果。
影片的最后,艾米最終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她選擇了遵從本心。但其實在現(xiàn)實中,這仍舊是個非常艱難的選擇。我想我們只能盡量做到去平衡這兩個點。
在目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盡量做些想做的小事情,再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過自己想過的人生。并且盡量去規(guī)劃人生階段,爭取在某一階段之內,能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大事情。
明天不會是最后一天,但明天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天,只有這樣做,才能盡可能的平衡活著與死亡的風險。就算不能做一個灑脫的人,也盡量不做一個憋屈的人。要不然,死的那刻,你會閉不上眼睛。
影片中讓我特別感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當熊頓剃成光頭以后,她的朋友也都陪她剃成了光頭。對于深處逆境中的人來說,“雞湯”永遠都令人厭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與其說那么多廢話,不如陪伴她,與她一同沖向逆境,只有身在其中,才有真正的理解。
另外讓人止不住眼淚的,是熊頓的父母。不管熊頓看上去如何樂觀,父母也了解她的痛,并比她還痛。父親在超市給熊頓買零食時,瞬間哭泣的鏡頭,讓所有觀眾也再也忍不住。熊頓窩在母親懷里說“下輩子還做母女時”,擊碎了多少人的心。
就算我們可以盡情的灑脫,盡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有一件事情,我們永遠都做不到,就是對所愛之人的牽掛。將死之時,真的很想像影片片尾曲唱的那樣對周圍人說,“對不起,離開你”,留你們在這世上難過,這真的是我無能為力,這應該是所有身患絕癥的人,最想說的話。
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不在于它用多么專業(yè)的術語去解釋非霍金奇淋巴瘤,不在于它告訴大家用多么樂觀的態(tài)度去戰(zhàn)勝疾病,在于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如此真實的描繪了一個身患絕癥的人的心態(tài)以及周圍的生活,它讓每一個正處于病痛的人、患者的家屬甚至是普通人,都如此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