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自解禁上映以來,熱度不減。影片講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部隊文工團里一群正值青春芳華的年輕人成長的悲歡離合故事。
在滿屏理想和激情的時代背景下,有一段情節特別打動人。
陳燦偷偷地溜進蕭惠子她們女兵的宿舍,神秘地拿出一臺卡式錄音機,把鄧麗君歌曲的卡帶插進卡槽,關掉了屋里的大燈,扯下一塊紅布披在錄音機上方的日光燈管上,說:聽她的歌,就得有氣氛。
鄧麗君甜美溫柔的聲音在屋內流淌,撥動了文工團里這群年輕人青春躁動的心。
文工團的“活雷鋒”劉峰向心上人林丁丁表白,激情之下擁抱了對方,卻受到部隊的行政處罰,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
而讓劉峰這么做的誘因,正是鄧麗君的歌聲。
劉峰對林丁丁說:我覺得這歌都是唱給我一個人聽的,凈往心里鉆。
1 / 情結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氣息,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改革開放之初,鄧麗君柔美溫婉的歌聲,從海峽對岸傳到大陸。聽慣了樣板戲的中國人突然發現,原來除了宏大主題的革命歌曲之外,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吟唱春花秋月,愛恨情愁。
一時間,穿著花襯衫、喇叭褲,帶著蛤蟆鏡,拎著三洋牌的卡式收錄機,放著鄧麗君的歌走街串巷,成為當時年輕人最時髦的招牌標志。
很多人通過翻錄鄧麗君的磁帶才了解到流行音樂,她的歌聲更是開啟了中國大陸流行音樂啟蒙的大門。
《我只在乎你》,《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又見炊煙》......她的作品歷經歲月的洗禮,經久不衰,不僅在華語音樂圈,在全亞洲乃至全世界華人圈都影響巨大。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在那個單調刻板的年代,她的歌聲具有難以描述的撫慰、審美的力量,鄧麗君這個名字早已超越了歌手的意義,她象征著青春,美好和夢想。
她的淺吟低唱,是一代人的心靈慰藉。
2 / 成名
藝人行當里有句話叫做:祖師爺賞飯吃。
鄧麗君就是這樣極具天賦的人,天生一副好嗓子,從小就愛唱歌。小時候媽媽一邊聽廣播一邊做家務,小麗君就跟著聽歌,一首歌聽了兩遍就學會了,在家里又唱又跳。父母看她這么喜歡表演,5歲就送她去學芭蕾,6歲起拜了啟蒙老師李成清學唱歌,跟著空軍文工團“九三康樂隊”四處演出。
10歲時,鄧麗君參加了中華電視臺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打敗了很多有經驗的歌星,一鳴驚人。
13歲那年參加正聲廣播公司的第一期歌星訓練班,后來以一曲《采紅菱》獲得金馬獎唱片公司歌詞比賽冠軍,一時“娃娃歌后”、“神童歌手”的美名傳遍寶島。
因為父親身體不好,家境貧困,鄧麗君默默地放棄了學業,擔負起全家的生計,開始走上職業歌手的道路。
在母親的陪伴下,鄧麗君在一個個歌廳、夜總會、廣播電臺間奔波,在父親的安排下四處巡回演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小年紀就要為生活打拼,鄧麗君比別人更懂得堅持、感恩和責任。
15歲的鄧麗君被宇宙唱片公司發掘,為她灌錄了第一張黑膠唱片,《鄧麗君之歌第一集——鳳陽花鼓》。出道不到兩年,就發行了8張唱片,大受歡迎。
20世紀60年代是臺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轉型時期。這個甜美的小姑娘唱著黃梅小調、民歌民謠和流行歌曲,撫慰了很多漂泊孤寂的靈魂,給了人們對美好的無限向往,成為歌迷心中的“大眾情人”。
走紅后的鄧麗君跨出了臺灣島,來到香港。在這里她的歌唱事業走向了70年代的第一個黃金時期,不但紅遍香江,還得到東南亞華人社會的認同,她的演出邀約遍布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地。
19歲時,為了提高歌唱水平,鄧麗君孤身離家去日本接受技巧訓練,在日本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精神緊張,體力透支。當別的女孩子還在父母面前撒嬌,盡享天倫之樂的時候,她已經嘗盡了人間的艱辛。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大量的汗水。杰出不僅僅靠天賦,還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刻苦練習。
1974年,20歲的鄧麗君在日本演唱的《空港》一曲,獲得紅白歌唱大賽冠軍,唱片賣出了七十多萬張,拿下了年度日本唱片大賞的新人獎。
一個僅僅學了一年日語的人,卻把大和民族的語言表現得優美深情,動人心弦,讓日本的粉絲們為之傾倒,鄧麗君迅速超越了進軍日本的歐陽菲菲、陳美玲、翁倩玉,攀升至亞洲一流歌手的地位。
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麗君先后受邀于紐約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等地舉行演唱會,名揚海內外。
曾有一位日本歌手說過這樣一句話:
美國人可以征服世界,用槍;中國人也可以征服世界,用鄧麗君的歌聲。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用心用情,百煉精剛。鄧麗君的歌聲,穿越了時空界限,將全世界華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3 / 做人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成熟飽滿的稻穗總是謙卑地低著頭,空癟的稻穗永遠高傲地仰起頭。
人生也是如此。
臺灣藝人高凌風評價鄧麗君說:
她對任何人都謙虛有禮,沒有架子,不小心眼,對人溫柔體貼,是女人中的女人。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都顯出她的善解人意,是朵解語花。
鄧麗君非常體恤身邊的工作人員,每次彩排都會對給她伴舞的群舞演員和負責燈光道具的舞美表示感謝,成名前后始終如一,所有跟她合作的人都跟她相處融洽。
她不但多才多藝,影視歌發展俱佳 ,還天性誠懇善良、熱心公益。
在演藝生涯里,鄧麗君多次參加義演,為保良局、福利院的殘障人士籌款,自己也在保良局助養了一男一女兩個殘障孤兒。
去泰國北部慰問孤軍老兵,在得知當地的村莊缺水時,立即拿出十幾萬,幫助引進自來水。在她去世后,鄧麗君的基金會依然追隨她的遺愿,幫老兵所在的村莊修路、助學當地的學生。
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對待世界和他人,這是對生命的感悟和敬重。這種如珍珠般純凈晶瑩的品質,成為了滋養鄧麗君的養分,讓她從內而外散發出優雅高貴的美。
鄧麗君的歌曲大都出自臺灣著名作詞人莊奴之手,莊奴曾經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形容鄧麗君。然而二人一生中并未見過面。莊奴稱彼此為“見面無緣,心靈有緣”的朋友。
莊奴極力推崇鄧麗君,稱她:
溫柔雅致,但內心性格是積極向上的,是不以小小成就滿足的女孩子,她在香港、臺灣和日本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沒有傲氣......她到日本,能夠贏得大獎,不僅需要語言、還需要了解文化背景,談何容易。她這種精神是沒有人看到的,這種光環的得來是很不容易的。
人如其歌,歌如其人。
電影《芳華》的結尾是蕭穗子的旁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 ......原諒我不愿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一個時代的鄧麗君,她的音容笑貌、哀婉歌聲,深深地刻在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中。
我們懷念她,也懷念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