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8年第三期輕松共讀活動,共讀書目是《拆解》。
與這本書的初識,是在結構思考力學院上的《善管》課程,這本書算是輔助教材。這是一本將項目管理的精髓,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的一本書籍。使用項目管理的方式管理生活和工作。工作和生活中與項目管理有三個共同點:都需要有結果、有時間限制、與人合作。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以場景為基礎做如下兩件事:
1)想清楚是什么目標?
通過when、who、what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并確認最終的目標是什么。
2)明白是什么步驟?
通過focus、filter、fix三個步驟具體行動,拆分行動步驟。
在書中體現的是下面這張圖。
下面我們來聊聊三個W中的W1-when。
when-用時間的角度衡量目標。
②
下面來看看什么是用時間角度衡量結果?
關注未來-預想結果。在將來我們完成這件事情之后,如何去匯報?匯報什么?
例如:我想跑步,在6月份參加一個半場馬拉松。
跑完馬拉松后與朋友分享。經過了什么樣的訓練才完成了半程馬拉松。
回到現在-定義結果。在開始之前定義何為成功。
跑完一個半程馬拉松用時多久?如何達到這個速度?日常訓練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訓練里程?每個訓練里程有需要多少天?如何保證每天的訓練?
③
我們為何用時間的角度關注結果?
原因1)分清自己在做的是意圖or結果
我有一個朋友A,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考研。A在家全職帶孩子,家在一所大學的旁邊。她認為現在自己有閑暇的時間,可以去考研究生,早晨送孩子,白天去學校上課,晚上下課后去接孩子放學。然后她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考研,沒有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結果一考就是兩年。到2018年1月份,參加第二次考研的她看完分數線后,還是沒有通過。這樣她突然就失去了方向,她安慰自己:反正我自己是盡力了,結果我不能左右。
這就是典型的只顧及意圖沒有顧忌結果的案例。
那么什么是意圖?什么是結果呢?
意圖是我想做什么,以及我做了什么。
結果是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會達成什么樣的效果。
我們應該關注結果而非也意圖。也就是說,我們更多的要去關注這件事情如果做成,應該做什么?而不是說我們去做什么,結果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原因2)利用結果倒推行動
結果有兩個影響因素:一個是時間,一個效果的好&壞。
時間:結果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限制,否則結果永遠無法呈現。
結果: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1)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最好的結果是什么?
2)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最壞的結果是什么?
通過如上的方法去思考后,接下來就可以制定出如何完成最好的結果?如何避免遇到最壞的結果,可以去做哪些預防和準備?
這就是結果倒退行動。通過時間的限定,依據好結果和壞結果預想,制定我們現在的行動步驟。
④
我們通過什么樣的工具關注結果?有以下兩種工具:
1)結果規劃輪
以跑馬拉松為例:
(需求-現在想要的)我的需求是跑步。
(衡量-現在能做的)3月開始第一階段為期1個月,每周跑步3次,15公里/周,合計60公里/月;4月開始第二階段為期2個月,每周跑步3次,25公里/周,合計100公里/月;5月開始第三階段為期1個月,每周跑步2次,15公里/周,合計60公里/月。
(結果-將來達成的)6月跑完半程馬拉松即可判定成功。
2)固定句式的表述:
作為……我想做…………以便在……得到……
作為一個跑步愛好者(角色),我想每天堅持跑步(意圖),以便在6月底(時間)可以跑一場半程馬拉松(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