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木桶理論,一個木桶所能容納的水量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對木桶來說,這句話千真萬確,可并沒有人證明為什么用木桶來類比人時它仍然成立的。
當然,對于備戰高考的高中生來說,木桶理論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學生在某一門考試科目上比較弱,那么明顯會拉低高考的總分。但是,當這個學生步入大學,走上社會,就會漸漸發現,擁有一項突出的才能(對,哪怕只有一項)對個人的發展極為重要的。
可能有人會反駁說,當代的大學教育理念中特別強調“通識教育”,提倡培養”T‘型人才,這不說明,一個人應該具備多方面的才華嗎?確實,通識教育對一個人才的培養來講是必不可缺的,并且“T”型人才也是非常理想的一種人才。可是,它們都是以一個人要有某一項明顯的專長為前提的。很多人特別在意培養自己“T”中的上面一橫,比如看了很多方方面面不同領域的書,但遲遲沒有把那一豎給伸出來,這樣每一樣都學成了三腳貓功夫,無一擅長,這樣在之后的求職和事業發展中就會顯得很被動。要想成為“T”型人才,你得先出那一豎,站穩了,再做出那一橫也不遲,而且能在某一個領域深入鉆研后再去涉獵其他領域也更能觸類旁通,對提升那一橫的含金量也有好處。
我在微信里經常會收到很多年輕人的求助,大多數是傾訴關于自己現在,未來的相關職業迷茫,我發現這些人十有八九沒有意識到專注發展個人才能的重要性。
特別是對于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職業技能缺乏,拼爹無望,為人生前途迷茫焦慮的來說,在他們資源本就缺乏的條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資源(時間,精力,金錢乃至勇氣)聚攏起來,投注到做一件事上。專心做好一件事,哪怕這件事看上去極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顧后,貪多求快,跟風冒進都是大忌。
很多人說,他們有很多愛好,什么都會嘗試一下,但都不精通,到了最后甚至不知道職業方向哪一個為突破口。其實道理很簡單,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的,如果你不專注,那就很可能永遠在“緩慢起步期“徘徊,從A領域的緩慢起步跳到B領域的緩慢起步期,再到C,D。。。但是到不了快速提升期,更加到不了高原期。
所以最后的結果是,大多數人都在緩慢起步期就“死”掉了。小部分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極少數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
那么停留在緩慢起步期的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你要和大量的同樣處在緩慢起步期的人競爭比較初級的工作崗位,即使就業成功也只能得到較低收入和較低前景的工作。
那么一個清晰的事實就出現了,淺嘗輒止的人很可能將一無所獲,往往你混的慘,就是因為你創造的價值還不夠啊。而專注投入到最后的人將獲得超額收益。
有時候,我們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條件很差的人,因為沒有什么其他的選擇,一旦抓住了機會,就一個猛子扎進去,堅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業,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吧。而許多資源條件還不錯,可以有很多選擇的人,反而因為選擇太多而迷茫,始終無法對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無成。
這時可能會有人問,如果“我”有明顯的能力上的短板,導致做某些事情時力不從心,難道也不需要改進嗎?好,現在假設有一位童鞋,也遇到相似問題,他的優勢是思維縝密,分析問題能力強,也有比較強的技術能力,但是在業務,運營,營銷這些方面明顯缺少經驗和能力,那么他應該怎么辦?當然做法是,他可以積極去充電,補上這些短板,但這么做效果肯定沒有另外一種方法好,就是去找一個可以信任的,同時又在那幾個領域非常精通的合伙人。(馬云懂編程嗎?李嘉誠,王健林會砌墻嗎?)
“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的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喬治。莫舍
這段話可謂金玉良言。人無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實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而自己的弱勢帶來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與他人組成優勢互補的團隊來解決。但要是你沒有拿得出手的,顯而易見的優勢,有誰會愿意和你組隊打怪呢?
發展自己的強項,并且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so,你是“差不多先生”還是“絕不茍且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呢?
1: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并且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優秀。
2:努力不是一味地用力,而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
3:在個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該集中資源,投入發展自己 的一項優勢才能。
4:把時間主要投放在一個領域里,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
5: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6:不斷為自己設計有難度的挑戰,在挑戰中獲得才能的提升和飛越。
最后:自負盈虧的人生,需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