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星空》是梵高瘋狂而天才的想象,繪本《星空》則是幾米孤獨而美好的期望。對于由連環畫陪伴長大的一代人來說,幾米的繪本不啻于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由繪畫描繪的內心世界的大門。它往往不用一字,就戳中隱藏在靈魂深處的情感弱點,孤獨、失落、渴望、錯過、期待以及夢想。
翻開《星空》,便被深深吸引。故事中的“我”像極了現實中小時候的“我”:常常把自己關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有朋友,卻知道沒有人理解。學校的事情從不跟家人說。就像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無形的籠子里。繪本里紅色夸張扭曲著的樹林和鋪滿楓葉的縫隙間,隱隱看見“我”的樣子。那一刻,我感到了窒息,即使在“爺爺”被綠樹環繞的小屋前,也無法完全釋放。常常透過臥室的窗戶,仰望星空。后來,班里來了新同學“他”。“他”像一顆長在迷宮里的植物,和像關在籠子里的小鳥一樣的“我”有著同樣的孤獨和沖破這種孤獨的渴望。于是,倆人決定:“走吧!我們離開這個城市。”正紅的兩大頁紙上,只有方方正正的這一行字。童年的決定總是很簡單,了無牽掛,義無反顧,說走就走。
兩個小小的身影,相伴著,乘火車,徒步,或者躺在一堆西瓜上搭便車,累了就躺在小河中的巖石上歇息。經過白天經過黑夜,經過狂風經過彩虹,終于來到“爺爺”的小屋前。那一刻,在深夜里,我淚如雨下。“我們”在森林里散步,在小船上等待濃霧散去,期待最美麗的星空。剎那時,天上的星空與湖面的漣漪相輝映,“我們”自由徜徉,可以揮臂向前,也可仰面飄蕩,身邊是燦爛星光,抑或點點微波。“我們”終于掙脫了羈絆,回到自己的初始,心中盛開向陽花,正如梵高的另一幅名畫《向日葵》,怒放如火焰。心中要問“如果世界只剩下我們兩個人,你會不會感到害怕。”這個問句,幾米卻用句號結尾。貌似提問,實則不需回答。但世界上永遠不會只有兩個人。“他”隨當海員的父親又一次去往另一個地方,為“我”留下一個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各種魚兒在自由游弋。那一刻,心中的淚水如同魚兒的世界,波浪翻滾,一望無垠。
“我”的世界重新恢復原來的模樣,但,畢竟是不一樣了。
簡簡單單的故事,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讓我一遍遍翻看,一遍遍落淚。記得小時候,經常抬頭仰望星空,因為常聽老人們說,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兒一樣多,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那顆星。我總在找啊找,希望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顆星。或許幾米也有相似的經歷,找到天上那顆星,找到茫茫人海中的另一個自己。也許,這是每個孤獨的孩子都曾有過的夢想。
但孩子都會長大。就像在電影《星空》里的那樣,父母、朋友,以及心中曾經美好的一切,都像拼圖一樣,不知在什么時候,或許就在生命中猝不及防的某一刻,開始一片片掉落,殘缺不全,面目全非。此時,我們也許會想起仰望星空,期待與自己相遇,期待與自己交流。但,城市的上空早已灰蒙蒙一片,不復有我們曾經看到過的那個夏天最燦爛、最寂寞的星空。
不過,還好。多年以后,“我”可以站在梵高的《星空》面前,依然能夠找到其中的自己。也可以拼一幅由一千塊碎片組成的《星空》,留下其中最亮的那顆星的最中心一片,由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補上。這是夢想。夢想讓我們相信,我們并不孤獨,也不害怕,有一顆星,有一個人,始終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