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小說的一段情節,頗有感觸。
小說里的一個小配角,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他是總統跟前的紅人、總統辦公室的秘書、海軍部的文職軍官,他熟悉海軍歷史,對歷史上著名海戰如數家珍;他埋首各類戰報,對當前海軍大小戰役的復盤可謂如臨戰場,對海軍主要軍官的優缺點分析的入木三分。
帶著總統力挽狂瀾的期望,他躊躇滿志的接管艦隊,然后發現面對低迷的士氣、糟糕的人員素質、令人絕望的情報系統、技不如人的武器裝備,以及強大且步步緊逼的敵人,他同樣束手無策,甚至他的表現還不如原來的司令官。
最后,他抱著“打一槍就走,然后寫戰報糊弄總統”的心態,帶著他的艦隊,踏上了覆滅之途。
【】
在公司總部的年輕員工,圍繞在老板身邊,給老板整理各種文案材料,提供備選解決方案,以及為老板草擬決策文件,這些工作都必然會頻繁地與公司老板打交道;而這樣與老板直接交流的機會,可能一線員工兩三年也不會有一次。
因此,公司老板必然會更容易發現那些善于學習、優于表達的總部人才;同時,老板也不會吝惜給予越級提拔的機會。等到這些人才終于被提拔到重要崗位上的時候,對人才自身和對企業組織的災難就會降臨了。
【】
為什么會這樣?
一種分析是知易行難與知難行易的區別。在業務一線,身在局中,埋首于戰術層面上的瑣事,往往缺乏戰略層面、大局觀層面的思考,所以知難行易;而在總部,本來就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觀察、分析業務,并且有著更豐富的信息來源,因此往往能夠作出更正確的判斷,但評價總是更容易的。
再進一步分析,可能是因為職能定位與其背后的激勵機制不一樣。在業務一線,員工是面向客戶的,滿足客戶需求,解決客戶問題,進而獲得激勵;而公司總部,員工是面向老板的,滿足老板要求,解決老板問題,進而獲得獎賞。在業務一線,公司總部是產品、營銷、渠道的支持來源,業務一線只能充分利用好總部提供的各項資源,所謂“有什么吃什么”;在公司總部,業務一線既是公司業績的來源,也是總部政策的鉆空子能手,公司總部既要考慮與同業的市場競爭,又要預防業務一線偏總部戰略,由此公司總部認為業務一線在符合總部戰略導向的前提下是“吃什么有什么”。
所以我們看到,在公司總部和業務一線,員工生存發展的邏輯是截然不同的。在如此差異化的環境下,員工形成的工作思路、行為習慣必然有著本質的區別,于是公司總部的員工善于總結分析公司的問題,而業務一線的員工善于解決客戶的需求,他們充分利用手頭有限的資源。同時,公司總部的員工不清楚在具體的業務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可能很細微而不為人知,又可能過于宏觀而常常不在考慮范圍內;業務一線的員工則很少去考慮為什么總部不愿意提供更多更好的資源,也很難去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如何戰勝同業競爭對手獲得更大的市場。
【】
與在中國歷史中成為負面典型的趙括相比,出身于公司總部、老板身邊的明星員工,并不缺乏工作經驗,也不完全是夸夸其談,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這些能力往往是高屋建翎式的,是把復雜的問題歸納、總結、抽象化后再予以解決的,這在政策層面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是不足以支撐落地的。于是,在公司總部與業務一線之間,形成了隔閡:公司總部會不理解業務一線的行為方式,認為其無能;業務一線會震驚于公司總部的決策,認為其愚蠢。
【】
解決的方式只有一個:“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
在公司總部與業務一線之間,建立起更加通暢的人才交流機制,要把公司總部的優秀人才,放到業務一線去錘煉(當然也應把業務一線的優秀人才,放到公司總部來鍛煉)。
只有經過業務一線的考驗,對于人才自身和企業組織,才算是有了“未謀勝先慮敗”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