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后回本地工作,來了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為陜南綠茶產茶大縣。上學時在南方,大部分時間都在喝紅茶和黑茶,對綠茶的口感停留在滋味鮮爽、栗香明顯。無獨有偶,來工作的地方,泡了一杯外形并不被自己看好的綠茶,乍一喝,香高味純、湯色明亮、香味明顯、葉底翠綠、無比爽口,向同事請教了才知道這就是西鄉的招牌茶:炒青。
? ?由于大學學的茶學專業,對茶葉審評略有涉獵,西鄉炒青外形確實不能和南方的毛尖等名優綠茶相媲美,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的加工工藝之特殊,并沒有審評綠茶時大家所喜歡的“白毫滿披”,它更像是綠茶中的“謀事”,默默的在后邊發光發亮,支撐著這個地方農民收入。在我看來,西鄉炒青不僅有南方的秀麗,更有北方的厚重,艱巨富民一方的歷史任務款款走來,在陜南這片靈秀之地將其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
為了一探西鄉炒青的真身,來到西鄉縣兩河口鎮(地處秦巴山區腹地,中低山丘陵地形,海拔在405米—1080米之間,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5℃,境內水源豐富,氣候溫和,地阜物華),這里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宜茶樹生長,與古語“高山云霧出好茶”不謀而和。
清明前10天左右茶芽就可以采摘,茶葉大量加工是在谷雨前后。采茶的時候用家鄉話說的是“掰”不是“掐”,因為“掐”出來的茶梗細胞受損,容易被空氣氧化,干茶沖泡后葉底有紅梗,不美觀。采好的茶葉放在空氣中攤涼2-3小時,目的是散發青草氣和水分,手抓稍微有點柔軟即可用殺青;殺青是綠茶制作中最關鍵的一道工序,需要鍋溫在180—220度之間,高溫殺青,先高后低,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防止鮮葉繼續被氧化;殺青后的葉子迅速攤涼,防止紅遍;等葉子完全冷卻后揉捻,加壓先松后緊,到葉子手抓有汁出來即可;揉捻后茶葉成緊縮的團狀,需要人工進行疏散,攤涼;后進行初干,在烘干機中進行,鍋溫在120—180度之間,到葉子不粘連,手抓略有點刺手感,出鍋后攤涼;冷卻后再進行復干,鍋溫在80—120度之間,手抓有刺手感且有彈性,梗折而不斷即可出鍋冷卻;最后一道工序足干,顧名思義就是將茶葉完全烘干,鍋溫在60—80度之間,手抓茶葉能立即用手指磨成粉末狀即可,最后30秒加溫提香,再出鍋,西鄉炒青就完美呈現在茶友們面前了。
喝一杯西鄉炒青,感覺遇見了整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