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確一下“稀缺”一詞在經濟學上的解釋。
物品的定義是有勝于無,而在有勝于無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多勝于少的。“多勝于少”即經濟物品的定義。這定義中的“勝”,是很客觀的,假若我們將五兩黃金分為兩份,一份三兩,一份二兩,由人隨意選擇,被人選取的那份是三兩,那么黃金就是經濟物品了。兩相比較,被選取的那一份就算是較為優勝了,究竟是好還是壞,是否有益身心,卻是無關宏旨的。因此,“勝”在這里并無主觀或價值觀的內容。(摘自百度百科)
稀缺是經濟物品的一個特征,也就是說,經濟物品總是供不應求的,不存在某種“不稀缺的經濟物品”,無論它們的數量和品種有多豐富,只要突破不了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雙重限制,就永遠也無法填滿人類欲望(需求)的無底洞。這也是經濟物品不可無償得到而必須付出代價的根本原因。
上述定義是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說的,而在《稀缺》一書中,稀缺主要是對個人而言的,個人可以占有遠超過平均數的經濟物品,也可以降低自己的需求(或需求本來就低),所以也就有了不稀缺(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可能。
螞蟻私塾在解讀《稀缺》這本書時舉了很多例子,其中一部分可以用稀缺來解釋;一部分用稀缺來解釋則比較牽強,不如認為是注意力分配的問題,根源上屬于認知問題;有少數例子屬于其他認知問題;還有一個恰好是不稀缺的例子。以下具體分析(覆蓋了私塾中提到的大部分例子)。
一、稀缺
這部分的例子有:(1)NBA季后賽中的防守效率高于常規賽、(2)窮人很少買保險、(3)饑餓的人對食物特別敏感、(4)小行李箱無法隨意裝衣物、(5)買心儀的衣服只能二選一、(6)陪孩子去動物園和跟生意伙伴吃飯在時間很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二選一、(7)普通人對房子特別重視、(8)借錢炒股的人被迫割肉、(9)很窮的人吃個盒飯也要再三計較、(10)窮人生孩子沒有太多好處。關于(1),NBA是一門靠明星生存的生意,季后賽則是明星的showtime,明星能力更強,更少失誤,體現為賽事的對抗性增加,得分難度加大,統計的結果就是比分偏低、防守效率較高,這是人才(明星)的稀缺造成的。(6)是時間的稀缺。其余都是金錢或物資的稀缺。面對稀缺,人要么無法對抗,如(3)(4),要么對抗會帶來更大損失的風險,是不理智的,如(5)(6)。解決之道,要么獲取更多資源,要么降低自己的需求,別無他法,比如(9),要么去多賺錢,要么就別想著吃盒飯。
二、注意力分配的問題
這部分的例子有:(1)考試前臨陣磨槍效率高、(2)開會后期效率高、(3)消防員容易因為忘記系安全帶而喪命、(4)放棄準備重要演講而陪妻子逛街的丈夫變得情緒化、(5)心思花在瑣事上而降低了工作效率、(6)欠債會激發掙錢能力、(7)期待被關注的人對別人提到自己名字特別敏感、(8)令人分心的問題會降低智商測試的水平、(9)公司決策人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忽略了全局戰略。這些例子不太適合用稀缺來解釋,因為,想要改變這些情況,既不需要獲取更多資源(注意力資源也無法獲得更多),也不必降低自己的需求,而只要甚至只能改變注意力的分配,包括每個線程占用多少內存、線程的多少、是否留有余地。
而一個人究竟會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又跟他的認知能力有關,如果能做到私塾的口號那樣,“看清世界,掌控自己”,就能得到正面的效果,所謂“忽略細枝末節”、“抑制”、“管窺”、“短視”、“疲于奔命”等問題都可以避免,比如(3)中的消防員應該意識到“安全到達”的優先級高于“盡快到達”,將系安全帶的行為程序化,從而保全自己的生命,又如(4)中的丈夫應當認識到,陪妻子逛街和為演講做準備是不可兼得的,與其在逛街時心生抱怨,兩邊不討好,不如乖乖留在家里做功課,或者干脆降低對演講的重視程度,愉快地把街逛完,又如(8)中的受測者可以做到不受額外問題的干擾;反之,則得到負面的效果,比如在(1)中,即使學生終止了其它無關考試的程序,但與此同時,他可能啟動了另一個程序,叫做“焦慮”,焦慮所占用的注意力內存可能比原先所有運行的程序所占用的注意力內存加起來還要多,最后他并未獲得“專注紅利”,臨陣磨槍的效果極差,現實中這種“非考試型選手”并不罕見。
三、其他認知問題
這部分的例子有:(1)在省錢的實踐中把省錢的比例看得比省錢的絕對數更重要、(2)并無獨立性的“汽油賬戶”、(3)購物券等造成的高福利幻覺。上一類的例子跟稀缺還扯得上一點關系,但這三個例子完全是由于當事人不會算賬而已。
四、不稀缺
這部分只有一個例子:印度某菜市場的小販寧可花光當天的利潤也不愿意存錢,被資助后依然返貧。這個例子要細看,這些小販的情況跟不敢吃盒飯的窮人的例子很不一樣,他們正好相反,敢于消費,而且總是喝茶吃點心之類的低端消費,他們中肯定有人是有家庭的,卻好像沒有家庭要養似的,有多少花多少。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多少高消費的需求,從現有的消費中就已得到相當的滿足,所以沒有省錢的動機,可以說,他們通過“無欲”達到了不稀缺的境界。估計我的這個看法不太容易被人認同,但是,你要相信,印度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
最后,我認為《稀缺》一書的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觀點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人窮志短。書中大部分內容是在為這四個字作注腳、出對策,其他內容是拿來擴展理論適用范圍的,所以難免有拿著錘子看什么都是釘子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