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重慶”,
你是不是腦子里已經蹦出一連串的美食了?
比如
火鍋、小面、麻辣燙、酸辣粉
今天我們講的重慶美食
不只有這些
還有江湖菜
?▼
四川、重慶,到底哪里不一樣?
川渝美食本是同根生,萬變不離其宗。只是如今分隔兩地,口味也隨之改變。
成都涼粉VS重慶涼面
成都甜辣抄手VS重慶老麻抄手
成都擔擔面VS重慶小面
成都人喜歡吃米粉VS重慶人喜歡吃米線
成都人的鐘水餃是以放芝麻醬、花生聞名VS重慶人吃餃子只愛放辣椒油
成都人吃火鍋味碟愛加耗油和花生醬VS重慶吃火鍋味碟只愛加麻油和蒜泥
成都流行冷串串VS重慶流行燙串串
成都冒菜VS重慶麻辣燙
成都豆花火鍋VS重慶豆花飯
成都冷鍋魚VS重慶水煮魚
成都冷吃兔VS重慶尖椒兔
成都回鍋肉只加蒜苗VS重慶回鍋肉加青椒、洋蔥、豆干、蘿卜干
成都棒棒雞VS重慶麻辣雞
成都冰粉要加紅糖芝麻花生葡萄干山楂VS重慶冰粉只加紅糖
成都火鍋后甜品是藕粉VS重慶火鍋甜品是小湯圓
縱觀重慶美食,麻和辣是平衡的,醬和香是統一的,這也好似這座城市的性格,直來直往,脾氣看似火爆,但內心卻是細膩而平和的。
▼
重慶火鍋
說起火鍋,大家第一反應是“四川人、重慶人愛吃那東西”。
就像很多人的觀念人,重慶人只吃火鍋。
其實熱衷于火鍋的也不只四川人,貴州人、湖南人、湖北人、廣東人、陜西人、北京人都愛吃。
但只有重慶的火鍋是來自于碼頭文化,最開始是碼頭工人所吃,以“牛下水”(牛雜,包括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等)為主,后來慢慢興盛起來。
而讓外地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四川、重慶的火鍋,誤以為都是麻辣的鍋底。但四川火鍋的鍋底是清油(菜籽油)鍋底,而重慶火鍋的鍋底是牛油鍋底,所以沒有牛油的不叫重慶火鍋。
而且重慶火鍋多為九宮格的,目的是隔開空間方便找食物。食材中很大一部分是鴨腸、毛肚、黃喉等動物內臟。
重慶小面
它叫小面,從此沒面敢叫大面
重慶美食中最能體現風骨的不是火鍋,而是小面。
“小面”本身是指素面,想吃得好須得在小面上加上各種澆頭。
湯頭是用骨頭熬制的鮮湯配上豬油的鮮,海椒的香、油辣子的辣、花椒的麻,鑄就了重慶小面的靈魂:麻辣鮮香。
牛肉、雜醬、豌雜(豌豆雜醬)、肥腸等都是重慶人民喜聞樂見的小面澆頭。
小面重在佐料,醬油、味精、油辣子海椒、花椒面、姜蒜水、豬油、蔥花、榨菜粒、芝麻醬等等再加上一碗湯底,當然也有吃“干餾”的,即使少加湯底,讓佐料裹在面上,干香濃烈。
面煮罷,于是調料擱碗里,先下鮮湯沖調一下,面和青菜舀進,再來一勺鮮湯。剩下的就是拌,等面、湯和五光十色的調料們飛短流長、捉對廝殺畢了。
/ 麻辣小面/
油紅面黃葉綠,麻辣鮮香滑爽,食后口留余香,食而思再不倦。
/ 牛肉面 /
牛肉面,面條要筋道,更注重牛肉的品質,面條澆上牛頭熬制的原湯,一天的能量都有了。
/ 豌雜面/
是豌豆和雜醬的簡稱,比起酸辣粉里的雜醬,碗雜面的雜醬一定要干爽,用精瘦肉手工剁成,炒到松脆的雜醬是上佳之選。
粘稠的豌豆泥裹挾著的佐料和肉碎,“哧溜”一發入魂。
重慶老饕是喜歡加個煎蛋的,把溏心戳破攪在面里,再把蛋白埋在碗底,等面吃完了夾起入味的蛋白甚是滿足。
/ 肥腸面/
肥腸面,肥腸香而不膩,處理得好,沒得肥油,入口軟糯,最后再撒上香菜。
/ 雞雜面/
雞雜面,雞雜的香脆加上面條的筋道,也是很多人的最愛。
/ 酸菜肉絲面/
酸菜肉絲面,老酸菜和肉絲的結合,是很多妹子的最愛,最喜歡這種酸酸辣辣的口感!
/ 鋪蓋面/
除了小面,重慶最出名的還要屬“榮昌鋪蓋面”。
鋪蓋面做工獨特,用料講究,從面團上拽下巴掌大小的面片,拉扯均勻后下鍋煮熟,常常配以傳統的麻辣牛肉湯或者雞雜湯等,味道十分鮮美。面滑爽細膩,咬來有勁道,喝一口湯,鮮美無比。
/ 干拌面/
重慶小面同類的干拌面,重慶人稱為干撈面。一小份,滿滿的調料帶來的味覺刺激,加上勁道的面條,幾筷子吃完是個爽快。不指望吃飽,但吃完一定有個wow~
/ 涼面/
重慶夏天最常見的街邊小吃,從扁擔攤攤,到精致的小面館,和高大上的酒樓,都有它的身影,麻辣酸甜的口感,開胃又解暑,覺得辣卻停不下來。
/ 老麻抄手/
老麻抄手也是重慶著名小吃,以面皮包肉餡,煮熟后加高湯、紅油和其它調料即可食用。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
/ 麻辣燙/
提到重慶吃食,繞不開麻辣燙。相比江南那些入鍋煮畢、撈起加料、與老鴨粉絲湯類似的麻辣燙,重慶麻辣燙生猛得多。
/酸辣粉/
在眾多重慶美食中,相信遍布大街小巷的酸辣粉占領了大部分小伙伴的胃。酸酸辣辣、軟糯Q彈、一點香菜、個把花生,那滋味兒就是一個爽字可以形容啊。
酸辣的湯汁,滑溜的紅薯粉,加上鮮香入味的肉臊子,一碗下去,過癮得不行。
/涼粉/
很軟糯,QQ的很好吃,哪怕切成土豆樣的細絲,也能成條不爛,軟而不斷,吃起來有粉質感,且口里有股豌豆的清香味。
/涼糕/
涼糕,是伴隨重慶人從小到大的小吃。
發源于四川宜賓,當地用葡萄井的井水、“貴潮米”手工制作,我們吃到的“葡萄井涼糕”、“宜賓涼糕”、“雙河涼糕”、“王氏涼糕”、“稻香涼糕”,都出自宜賓,一脈相承,而勤勞聰慧的重慶人在繼承學習的基礎上,又做出了自己的味道。
/涼蝦/
涼蝦是重慶人眼里夏日祛火的神奇,地位基本等同于廣東人眼里的涼茶。但是比涼茶更容易接受,因為一個字——甜。
涼蝦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就是把米打碎成漿,從大孔漏勺上壓過,佐以紅糖水和冰塊食用。有的店會用到山楂片碎和花生碎搭配,但是騰涼蝦則更為傳統——統統不放。
/油醪糟/
涪陵除了榨菜出名,油醪糟也是一道民間常吃的小吃。一般家里來了客人了,主人就會煮上一碗油醪糟,有時還會在里面煮一兩個荷包蛋。
醪糟,選粒粒飽滿的糯米,蒸煮火候恰當不老不嫩,酵母發酵而成。團而不散,香氣濃郁。
將上好的核桃、芝麻、酥脆之后的花生、冬片、棗泥、橘餅等輔料搗細,與豬邊油煎炒,直至基本失去水分,然后以甕盛裝,自然封存,越年不腐。
/山城小湯圓/
山城小湯圓是一道重慶的特色傳統小吃。不是過年常吃的那種大湯圓,以其小巧玲瓏、皮薄餡大、香甜滑糯而著名。
餡料用豬膘油、白糖粉,一般來說都是黑芝麻餡兒。
江湖菜
重慶江湖菜其實不是指的一道特定的菜,只要流傳于重慶的吃貨江湖,以麻辣豪爽開放的味覺體檢為主的,都能稱之為江湖菜,并且被廣泛重慶人熱愛追捧。
尖椒雞、辣子肥腸、干煸耗兒魚、牙簽肉、辣子田螺、小龍蝦、盤龍黃鱔、干燒青蛙、耙魚鰍、泡椒黃喉,等等等等。
曾經有人說,判斷一道菜是不是地道的江湖菜,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廚師做菜是不是一把一把地往鍋里甩辣椒了。
雖然是玩笑話,但是也道出了重慶江湖菜濃郁的本土味道,和粗獷豪放的獨特氣質。
/泉水雞/
問雞哪得味絕美——泉水煨。
泉水雞顧名思義就是用雞做的菜肴。用料獨特、麻辣味足、鮮酥爽口而深受食客青睞追捧。
傳說源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重慶南山一食店。如今,“上南山吃泉水雞、到一棵樹觀景臺賞山城夜景”已成為游覽重慶的必備套餐。
/毛血旺?/
說到重慶美食,喜食川菜的人都知道毛血旺,渝菜江湖菜的鼻祖之一。
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毛血旺的名氣已引領川菜大軍,席卷了大江南。
它的特點是成菜湯汁紅亮,麻辣燙嫩鮮,味濃味厚。因而成為重慶的著名小吃。
/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與德國甜酸甘藍、歐洲酸黃瓜并稱世界三大名腌菜。
清光緒年間,涪陵人邱壽安開設的“榮生昌”醬園,選用肉厚質嫩的青菜頭,讓風吹至半干,加鹽揉搓腌漬,然后再用木榨榨干鹽水和菜中酸水,再放上作料,裝壇密封。這種用木榨加工的菜,就取名“榨菜”。
由于它具有脆、嫩、鮮、香的獨特風味,大受群眾歡迎。
/折耳根/
作為餐飲界黑暗界的代表,在重慶還是混的風生水起的。
在重慶人的心目中,它基本上是與辣椒一起組成最佳CP的心頭最愛!
拌好的折耳根爽口味鮮、脆嫩、富有特殊的芳香。
它可以和各種肉類、蔬菜做成一道美味佳肴,折耳根炒臘肉、皮蛋折耳根等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始于唐代,盛于清朝,千余年來一直旺盛不衰。2010年,其制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忠州豆腐乳有紅油和白方兩大類,浸泡在湯汁里的豆腐乳,是很多游客最青睞的忠州味道,而最終留在壇子里的湯汁,也是拌面、炒菜提味的良方。
/燒白/
經典的川味蒸菜,芽菜作底,煎過皮子的五花肉燒的透徹,肥而不膩!
/尖椒雞/
尖椒雞是重慶江湖菜的代表。
是在辣子雞制法的基礎上創新出的鮮辣味的辣子雞,以大量的青尖椒(或青二荊條辣椒) 代替干辣椒、以鮮青花椒(或干青花椒) 代替干紅花椒,同樣是麻辣,但入口的感覺不同雞肉細嫩,味香、麻、辣,開胃下飯。
/辣子雞/
重慶辣子雞將雞塊炸至外焦內酥,與花椒、干辣椒和指天椒一同拌炒而成,成菜色澤紅潤,麻辣鮮香,酥香爽脆。
辣椒和花椒可以隨自己的口味添加, 不過為了原汁原味的體現這道菜的特色, 做好的成品最好是辣椒能全部把雞蓋住, 而不是雞塊中零零星星出現幾個辣椒和花椒。完全是紅燈區找雞!
/豆花飯/
重慶人愛豆花,就像愛小面,是沒有高低之爭的。
“豆花飯”講究三個要素——豆花、蘸料和米飯。豆花一定要綿實,一定要帶有溫和的堿水味,也要有灶臺上的煙火氣。
重慶豆花界的“大佬”,是北碚老區里有30多年歷史的張豆花,客源不斷。
/巫山紙包魚/
巫溪紙包魚,是重慶人夜啤酒常吃的一道美食,口味咸辣,下酒最巴適。
它結合了韓國紙上烤肉和傳統萬州烤魚的特色,研制出的新一代健康烤魚,相比傳統烤魚來講,摒棄了傳統的碳烤方式,采用健康的電烤,將食物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加之調料的創新使得其健康、衛生、環保且味道好的特點對眾多年輕人追捧。
/燒雞公/
燒雞公是重慶的一道經典江湖菜,廣泛流行于川渝一帶,屬于川菜系或渝菜系。此菜美味可口,麻辣鮮香。
之所以叫“燒雞公”而不叫“燒公雞”是因為那里的方言管“公雞”叫“雞公”。
/串串/
吃火鍋不數簽簽,吃串串才數簽簽。
串串是一根簽簽上面串上少量的食物,相當于把火鍋點的菜的分量給小化,這樣就有更多的選擇。但是煮到鍋里就和火鍋的性質差不多了,喜歡吃什么就多拿那個串串就好了,最后數簽簽或是按簽簽重量算錢。
/酥肉/
酥肉吃法很多,除了當零嘴小食或是火鍋涮料,也可以拿來入菜。而重慶人吃火鍋必備酥肉,沒的酥肉的火鍋是不完美的火鍋!
肥肉相間的肉裹上面粉,又香又脆,最喜歡吃里面還撒一點花椒葉的,好吃爆表!
/芋兒雞/
都說“雞要吃叫,魚要吃跳”。重慶人吃芋兒雞,要用叫公雞現宰現烹,鮮嫩的雞肉加上芋兒,筍子,魔芋一起燒,雞肉入味,芋兒軟耙耙的,吸收了雞肉的鮮味,比肉好吃!
/郵亭鯽魚/
郵亭鯽魚是60多歲重慶大足郵亭鎮向姓老人發明,鯽魚嫩而不腥,撒上碎米花生、碎米榨菜、蔥花,再舀入一瓢湯汁,鮮美。
在重慶,郵亭鯽魚之火爆超過了以往泉水雞、燒雞公等,僅儲奇門濱江路一帶就集中了十幾家大中型的郵亭鯽魚店,上千食客蜂擁而至,每天的生意一直要持續到第二天凌晨。
/黔江雞雜/
黔江雞雜,泛指雞的內臟,即雞心、雞胗、雞腸和雞肝之類。
雞腸、雞肝、雞心等內臟為原料,熱菜油烹飪紅艷艷的泡椒、粉嫩嫩的泡蘿卜絲,不足5分鐘,熱騰騰的一盆雞雜端上桌,這就是地道的風味菜---黔江雞雜。
/香辣干鍋/
不管是啥子,在重慶除了能做成火鍋,還能做成干鍋!
/紅糖糍粑/
各大火鍋店的常駐代表,糍粑經過油炸之后外脆內嫩,最后再裹上紅糖,或者撒上黃豆粉等上菜的間隙來一塊,安慰了饞蟲而又香甜。
/豆腐魚/
類似于水煮魚又區別于水煮魚,味道比水煮魚更多了麻辣的濃烈與鮮香。魚肉與豆腐口感都是細膩嫩滑,使人越吃越上癮,欲罷不能。
豆腐魚現殺現做,加入各種姜蔥蒜辣椒泡椒,最后魚肉和豆腐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了。
/蹄花湯/
蹄花是重慶人對豬蹄的一種稱呼。
蹄花湯的靈魂當然的豬蹄,選一只優秀的前蹄,大小適中、品相完整,煮到皮肉相離,舌齒可以輕易拆骨;最佳配角當屬豆類,大白蕓豆、干豌豆比較常見,事兒君曾嘗過鮮豌豆的,湯色淺綠色,也很誘人;費時費火,才能成為一道合格的蹄花湯。
/山城啤酒/
山城啤酒最愛的就是這款老的綠色包裝。重慶夜生活絕配,聚會必備,只可惜現在再也找不到了。
/江小白/
江小白是重慶誕生的青春小酒,近年來憑借走心的文案灌倒不少癡情男女。
“重慶味道瓶”,集合了重慶地標性建筑解放碑、洪崖洞等,以小清新插畫的形式印在酒瓶上,再加上相應的文案,無論你是不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都能感受到地地道道的重慶味兒。
江小白的瓶身文案,也被稱為“酒中段子手”!
/重慶派森百橙汁/
?重慶忠縣種植柑橘的歷史悠久,由此生產出了派森百NFC橙汁( Not From Concentrate Orange Juice ),即非濃縮還原橙汁。不加水、不加糖、不加防腐劑,百分之百零添加。
派森百,不僅是重慶市政府接待指定品,也進入人民大會堂和中南海,還是重慶人四季必備的家庭飲品。
離樹24小時鮮榨,原果高壓清洗,壓榨全程無菌操作,確保鮮榨橙汁保留最佳營養及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