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傍晚是一個民謠的傍晚——中國的民謠歌手宋東野因為吸毒被調查,美國的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了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大多數說法中,迪倫象征著年輕與未來;但是他又是一個來自過去的人物——他是美國嬉皮精神的象征。他是一位廣為人知的民謠歌手和音樂偶像,同時他所寫的詞也使他稱得上美國文壇的巨人。
Bob Dylan出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叫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從他1961年發布首張專輯至今,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
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為了當時美國民權反戰運動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和《時代在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倫開始從原先的抗議民謠風格轉型,并在1965年發行單曲《像一塊滾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從此改變了流行音樂的傳統分類。
作為一個唱片藝術家和表演者,迪倫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藝生涯為核心,但他最大的貢獻被普遍認為是他的作詞。
而且,自1994年以來,迪倫還出版了6本畫作書,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藝術畫廊中展出過。迪倫得到過包括格萊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獎項。2012年5月,迪倫獲得了由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頒布的總統自由勛章。今天,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有關于迪倫的歌,這里有最值得重溫的5首
(推薦人:《老美國志異》翻譯人、搖滾樂研究者董楠,玲瓏App ID:nebula)
1. Like a Rolling Stone
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
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不用擔心會失去什么了
現在你已經透明了,已經沒啥可隱瞞的了
孤身一人的滋味
你覺得怎么樣?
沒了回家的方向、也沒人認識
像個流浪漢。
2. Mr. Tambourine Man
My senses have been stripped, my hands can’t feel to grip
My toes too numb to step, wait only for my boot heels
To be wandering
I’m ready to go anywhere, I’m ready for to fade
我早已麻木不仁,筋疲力盡
我雙腳疲憊,只有依靠我的靴子
引領我去彷徨
我愿去往任何地方,愿意在流浪中消亡
3. Ballad of A Thin Man
You should be made
To wear earphones
Because something is happening here
But you don't know what it is
Do you, Mister Jones?
你生來
就該戴著耳機(捂著耳朵)
因為這里發生的事情
你一無所知
不是么,瓊斯先生?
4. Visions Of Johanna
The fiddler, he now steps to the road
He writes ev'rything's been returned which was owed
On the back of the fish truck that loads
While my conscience explodes
The harmonicas play the skeleton keys and the rain
And these visions of Johanna are now all that remain
提琴手緩步走到路上
在滿載魚的卡車車尾
他寫道:“欠下的一切俱已償還。”
此時,我的良知爆裂
口琴吹奏骷髏和雨水之音階
而喬安娜的幻像是僅剩的殘存
5.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princes kept the view.
While all the women came and went, barefoot servants, too.
Outside in the distance a wildcat did growl.
Two riders were approaching. The wind began to howl.
在那角樓頂上,王子們在守望;
女人和赤腳的奴仆們來來往往。
城外遠處,傳來一只野貓的嘶叫。
兩人騎著馬而來。風,開始呼嘯……
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迪倫和他所處的年代,這里有一些書可以看
《放任自流的時光》
《沿著公路直行:鮑勃·迪倫傳》
《老美國志異》
《編年史》
一份剛剛公布不到6個月的檔案,再次證明了他的文學造詣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多年來,研究鮑勃·迪倫的學者們傳說有一個小小筆記本的存在,只有少數幾個人見過,這位大師曾在上面悉心創作了1975年經典專輯《音軌上的血痕》(Blood on the Tracks)的歌詞。《滾石》(Rolling Stones)曾說它是“迪倫學的‘馬耳他之鷹’”,因為它很可能是一把闡釋迪倫歌詞涵義的鑰匙。
但是這個筆記本是三本筆記中的一本。這三個和《音軌上的血痕》有關的筆記本被儲存在一個博物館的恒溫倉庫里,除了迪倫最親密的小圈子,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紙頁上細小的字跡顯示出迪倫是如何寫下其最著名若干歌曲的。
如今表明他手中的確有個私人寶藏,可以追溯到他藝術生涯的最早期,其中包括歌詞、通信、錄音、電影膠片和照片。這份檔案中有6千份材料,近期由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一個組織以大約1千5百萬到2千萬美元的價格獲得,它將成為學術研究資源。
這份收藏中包括迪倫各個時期的海量手稿,令人可以全面審視這位以深藏不露著稱的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若干60年代的經典被寫在沾滿咖啡漬的紙片上,表明它們的作者正在努力修改那些為后來一代代歌迷所熟知的歌詞。
這些檔案還表明,迪倫作品中那些最為支離破碎的部分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還有幾百卷錄音帶,從未曝光過的演唱會錄像和商業合同,可以追溯到迪倫事業生涯的最早期。
資料中也有個人化的痕跡,但都是微小而分散的。但是在這些如山的文件中,迪倫本人仍然像個謎團。
最后,如果你對鮑勃.迪倫的歌詞仍有好奇,或想要分享,可以進入“玲瓏”,跟喜愛迪倫的玲瓏er一起重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