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標準步驟,幫你做出理性決定

前段時間接到遠在家鄉的表弟打來的電話,剛一開始便向我訴苦著這幾天的遭遇,表弟剛考完高考不久,馬上要面臨著大學選擇專業的問題。從小就喜歡寫作、看文學書的表弟,想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而家里人一致希望他能夠報考會計專業,因為相比之下會計這個專業好就業的多......

一面想要追求一直以來的夢想,一面又不忍心辜負家里人的期望,這幾天搞得他身心疲憊。電話里能夠明顯的感受到表弟對此所流露出來的深深焦慮......

和表弟通話結束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我們一生當中總是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小到每天早上起來打算吃什么、周末放假是宅在家里,還是約幾個好友去逛街......大到有些會影響到人生走向的選擇,比如:大學應該選擇哪個專業作為自己的人生發展,畢業了應該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工作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到底選擇什么類型的女朋友才能夠收獲令人羨慕的幸福婚姻等等。

我們很多人有的時候為了追求過分理想的選擇,反而失去了選擇的能力,在人生的某一階段而停止不前。有的時候我們為了避免失敗,做出了并非自己本意的選擇,可還是和成功失之交臂。我們在學校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卻沒有任何人教會給我們如何選擇的技能,這究竟是教育上的一個盲點,還是有意為之的給我們的考驗?這個并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如何能夠做出一個沒有遺憾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看關于選擇方面的書籍,一方面是想幫助表弟,希望能夠給他一些更為有效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高自己對以后未來各種選擇的高效抉擇的能力。畢竟我們一生都逃避不開各種選擇,有的關鍵選擇折磨的自己焦頭爛額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通過書友群朋友的介紹,我有幸拜讀了管理學與組織行為學領域巨擘、暢銷書作者斯蒂芬.P.羅賓斯的著作《理性掌握工作與生活——做出好決定》,他多年來從事行為決策的研究,用輕松易讀的語言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決策風格,了解大多數人都會的、影響決策的心理慣性,從而有針對性地避免失誤、自如決策。

在這本書當中,作者介紹了如何通過理性的思維與科學的方法,在紛繁復雜的選項當中,找到最切合我們自身實際情況的最優決定。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在做出理想決定的時候,巧妙地避開那些常見的,而又常常被我們忽視的心理陷阱。今天借著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我相信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那些有心人一定會學到很多關于做出好決定的訣竅。

在學習做決定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一個真正的好決定,它的核心是基于理性之上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決策需要邏輯、精細的分析、仔細的搜索最充分的資料——而不是憑感覺或經驗——只有這樣決策才能產生最好的結果。

那么,如何做出一個理性的決定呢?關于這一點書中給出了六個標準的步驟:

一.識別和確定問題

當我們現實所處的環境和頭腦中的理想狀態存在差異的時候,問題便出現了。

二.確認決策標準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對于決策也是同樣的道理:種下了什么樣的“因”,便產生了什么樣的“果”。而這里的因便是指你的興趣、價值觀念、目標和個人喜好。這些正是決定了一個決策的最終走向。正是這些決策標準使在相似情況下的兩個人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決定。

三.評估標準

每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心里都會有一個標準清單,但還不是特別清晰全面,這時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耐心的將心中的標準逐條列出來。在列這些標準的過程中,也是我們大腦進行潛意識挖掘的時候,在這種深度思考的情況下,有的時候我們會突然間又想出來之前從來沒有發覺的重要標準。這時將他們一一地列出來,根據自己的期望仔細地將各種標準排出先后順序,這將使你的決策更加的可衡量。

四.制定備選方案

有時當我們只做出一個方案,便匆匆地做決定,很容易會出現后悔的情況。這時不妨多做幾個備選的方案,方便我們權衡利弊:“粗中選精”、優中選優。

五.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當我們備選方案確定后,下一步便到了最關鍵的環節,對每一個方案都要進行仔細地分析和評估,通過步驟二中的標準進行對比,對每一個方案進行評分,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方案的優缺點便一目了然。

六.選擇最高的備選方案

最后,選擇得分最高的備選方案,決策過程到此結束,這也是最理想的選擇。

看到這里,大家是否感覺原來做出理性決定這么簡單啊?很抱歉的告訴你當、然、不、是。有句話說得好:“人生當中最難得的不是看清遠方,而是看清腳下的路。最迷惑的不是看清別人,而是看清自己。”我們雖然有時候能夠看清楚很遠的方向,可是自己的眼睫毛卻看不清,不正是這個道理么?因此雖然我們有的時候做決定,以為自己已經很理性很客觀了,但這僅僅也是“你以為”。

作者斯蒂芬.p.羅賓斯在通過了大量調查之后發現,我們很多人在做決定的時候,常常會遇到17個常見的心理陷阱,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的決定所產生的最終結果與我們設想的大相徑庭。不過雖然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避免這些陷阱的傷害,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了解,將它們對我們的傷害降到最低,雖然我們不可能將決定做到最完美最理性,但是可以讓他們越來越理性不也是一種進步嗎?

通過對這17種心理的學習,其中有三種我對它們的印象是特別的深刻,同時我發現,身邊很多的朋友也犯過或正在犯著同樣的錯誤,再次將它們分享給大家,它們分別是:

一、即時滿足偏差:“活在當下”的騙局

為什么有時候我們已經很胖了,卻還是不肯去行動開始減肥?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戒煙是件好事兒,可是看到香煙,卻還是抑制不住自己想要抽的沖動?為什么明明現在感覺工作不是很如意,想要出去創業,卻還是重復著朝九晚五的老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的節奏?了解這些行為背后的機理,將有助于減少我們這些拖延行為的產生。

作為人類,我們趨向去享受即時的快樂,避免即時的代價。如果感覺很好,我們就想立即享受;如果感到痛苦,我們就想辦法盡最大的限度去延遲。之所以我們會很不情愿減肥、戒煙、去開始一項新的事業,正是因為不這么做的話,會帶來即時的快樂——美味的食物、香醇的香煙、不用苦苦思考的規律日子,卻把代價延遲到不可知的未來。

二、理解沉沒成本:承認錯誤,即時止損

我們很多人在做決定時,都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這樣的例子經常在我們身邊上演:

花了一百元沒想到看的是一場超爛的電影,中途明明可以走掉,可是感覺如果不堅持看完,這一百元就浪費了......在食堂吃飯,明明已經吃了很飽,可是看到盤子里的剩菜,還是堅持要把它們全部消滅干凈......和另一半處了一年多,漸漸地發現彼此并不合適,但還是不想分手。只是因為之前投入了一些感情,這樣便分手了,總感覺有點辜負自己曾經的付出。于是,在一場沒有意義的戀愛中繼續地折磨著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我們要意識到一點:今天做的決定,只影響未來,而不是過去。所以做決定時,不要注重過去的虧損和成本。比如關于戀愛,我們可以問自己:如果今天是第一次跟這個人約會,我下次還希望見到他么?

其次要勇于承認錯誤,如果我們不想承認錯誤,就要問反問自己:為什么承認之前犯的錯誤會困擾我呢?承認錯誤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什么時候應該適可而止,而不是堅持不該堅持的。

最后我們要意識到,一致性并不總是美好的品質,學會靈活的變通,也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資產。

三、適應性偏差: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都是短暫的

關于這個觀點,有句名言做了非常精準的注釋:認為錢能買到幸福的,其實都不太有錢。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大學時候為了買一部手機,在生活費上各種節省,甚至不惜去利用業余時間去打鐘點工來趕快賺取足夠的費用,時不時就幻想著手里把玩著手機的幸福畫面。可是當得到手機,興奮幾天之后,發現對它的感覺慢慢淡化了,那部當初鐘愛的手機,也常常被我們隨手放在了毫不起眼的角落里,等待著我們必要時候的“翻牌”。

適應性偏差告訴我們,從長遠來看,我們的幸福趨于回歸到正常狀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基本的幸福指標,愉快和不愉快經歷的影響,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散。然后回歸到原來的基準水平。所以在做決定的時候能夠理性地認識到:“勝利的快感”是短暫的,“失敗的痛苦感”同樣如此,相信我們的選擇將要高效正確的多。

決定塑造未來,我們現在的每一個選擇都在將來埋下了深深的伏筆。有的時候看上去很平常的選擇,當你將來回顧起來的時候,發現正是它改變了你的一生

就像曾經看到的一段話說的那樣: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現,什么時候出國讀書,什么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么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云千檣,你做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本上,相當沉悶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人生當中總有一些時刻能夠抵得上許多年的光陰。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人生的關鍵節點做出最理性的決定。不要羨慕那些傳說中“運氣好”的人,他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而已,這些能力我們通過努力也會快速掌握,不是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