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女那伽
晚上,姐姐發來微信,說她很孤獨。我說了許多,也就是普遍的一些方法,給自己找點兒事做啦,出去跑步啦,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啦等等。
只是,自己說出來,也知道,這些都沒什么卵用。孤獨的人,就是因為做不到那些事,才會感到孤獨。然后我就在想,孤獨的時候,到底該怎么怎么辦?
曾看過一篇非(喪)常(心)科(病)學(狂)的文章,就是在分析各種笑話和段子為什么那么好笑。我想,如果是一個人正在講笑話,然后分析這個笑話為何這么好笑,可能分析到最后,笑話就變得不好笑了吧。
那么,如果是孤獨、悲傷等負面情緒呢?如果細致地分析,是不是就會不那么孤獨悲傷?
孤獨是個什么狀態呢?大約是一種,被隔離的狀態。你能看到外界,然而卻感覺不到外界能感知到你自己的存在。
有許多人都說過這樣一種感受:人群中,喧鬧無比,忽然間就覺得,那些喧鬧離自己很遠。自己仿佛被包裹在了一個很厚的殼之中,發出的聲音沒有人聽得到,外面的聲音也似乎無法傳進來,只有自己的心跳、呼吸,聽得一清二楚,清晰到令人發狂。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感覺孤獨的人,不會介意跟別人交流多寡。而感覺到孤獨的人,除了希望有人群包裹,更渴望的,可能是深層次的交流。
于是,有人因為孤獨,尋求伴侶。或者說,因為伴侶不在身邊,激發了內心的孤獨。
孤獨的人,對伴侶的索求比一般人更多。不只是表現出來的,需要片刻不離的陪伴,需要如同一體的消息共享,還有精神上的。需要精神上,幾乎同步的共鳴,需要隨時都能找得到的安全感。
當伴侶做不到這一點,或者伴侶不在身邊,那么孤獨的人會更孤獨。
你拿起一本書,放在掌心,托一陣子,感覺得到,手心傳來的重量。習慣之后,再放下,用同樣的動作繼續托起手掌,會有種空蕩蕩的不適感。這種感覺,就類似于孤獨的人與伴侶分開。
手中沒有書,可以將手放下,或者做別的事。這樣,那種突然空蕩蕩的感覺,就不會持續太久,或者幾乎沒多少感覺。而如果維持原有的姿勢,手中的重量不見,難免失衡。
孤獨的人,大約就是這樣。在身邊的人離開之后,沒有學會放下,或者找點別的事做,而是維持著原來的姿態,仿佛在等待,什么時候,掌心熟悉的重量再度回來。
這樣想來,孤獨是不需要對抗的。當內心富足,手中不只是期待那一本書,自然不會覺得孤獨。或者說,能夠與孤獨共處,不覺得難以忍受。
我們每個人出生,都是孤獨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任何人都會有只剩自己一個人的暗黑時光。孤獨是我們的一部分,不需要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