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上,看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兒子在公園里玩耍,當孩子摔倒的時候,媽媽說:兒子不哭,咱們是小男子漢,男子漢才不哭鼻子呢。正抹著眼淚的孩子聽到這話,居然真的不哭了。
剛剛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段子:一個小伙子去見未來的丈母娘,準岳母讓他準備15萬元的彩禮,才同意把女兒嫁給他。小伙子一聽差點昏倒,為了少出點彩金,他提醒準丈母娘:“您看,您還有兩個兒子,以后也要娶親,如果一人花15萬,您就要準備30萬的禮金。”準岳母好似恍然大悟,思考片刻,對小伙子說:“那這樣吧,你就趕快去準備30萬禮金吧。”小伙子直接崩潰。
第一個小故事告訴人們,作為一個男人,從小就被教導和灌輸這樣的觀念:男孩要堅強,要勇敢,要有淚也不能輕彈。第二個段子告訴人們,作為社會風俗和傳統習慣,在婚姻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男人負有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
02
特朗普和希拉里年前同時競選美國總統,有些匪氣的特朗普之所以能夠勝出,除了政治觀點與自身優勢外,更多的可能也許只是因為他是一個男人。面對著諸多政治危機與經濟問題美國,美國人都希望它能夠復蘇和強大,而一個女人統治和帶領一個國家,不論是對內維穩還是對外談判,或者是作為一個國家形象和政治符號,或多或少總會讓人覺得信不過,不放心。
這種社會心理與政治傳統造成了古今中外,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往往都是由男性擔當,而女性是很少有機會作為一國之主登上歷史舞臺的,更不要說連任和世襲了。
03
這一觀念深入人心,不僅男人覺得他就應該統治這個國家或世界,就是女人也會認為政治、戰爭和暴力是男人們的事,而女人只要照顧好家庭,做好家務就行了。男性統治不僅把男人推向了強者的地位,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同時,也讓女人屈從被動,心甘情愿。
其實,在這種統治與被治,主動與被動的政治/社會關系中,不僅女人是受害者,她們要學會克制、忍耐、沉默、順從等消極道德。同樣,也讓男人成為統治表象的囚徒與暗中的受害者,就像那個摔倒的男孩,他們想哭,想退縮,不想要戰爭、勇敢、決斗和堅強。
04
社會賦予了男性要有男子氣概,要更象一個男人,它不僅從社會結構中予以證明,也尋求生物學的支持,以保證“男性中心”社會更為長久,也更具有合法性。在這方面,它無疑是成功的,它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國家共同推動并強化了這一效果和事實。
在這場“制造”男人的社會工程中,社會意識、象征暴力以及社會榮譽等不可遏止的力量,被持續地納入男人個體意識與身體結構中,消滅了男性與生即來的諸如膽小、怯懦、恐懼和脆弱等性別缺陷,而變得強大無比。
男人被一種巨大的力量籠罩著,這是一種他無法抗拒,也無從抗拒的力量,指引著他的思想和行動。一些不可能實現或不可思議的行為,被變成了不可避免和順理成章的事件。這些事件無論如何荒唐,但都關涉能夠代表男性的暴力、榮譽和尊嚴。
05
為了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他們都會為了責任、榮譽與尊嚴而戰,即使這些被強加的榮譽和尊嚴只不過是一個幻覺,他們也會瘋狂地投入,以證明自己的強大,掩飾自己的軟弱。
體育運動,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象征暴力,也更容易被看作是一種榮譽。它化解了殘忍和血腥的場面,而增添了一些溫雅的味道,可以讓男人充分發掘自身的能量,來體現他的男子氣概。成功者可以獲得鮮花和尊重,而失敗則是可恥的。
不僅表現在性游戲中,男子氣概也表現在戰爭、暴亂和其他一些領域,它通過勇敢的形式呈現的,比如在軍隊、監獄、警察局或者在建筑行業,它通過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勇敢---這種勇敢鼓勵或迫使人們不顧后果地充當硬漢,拒絕采取安全措施并否認或藐視危險。
其實,這種勇敢根源于恐懼,是恐懼的反向表現,它是因害怕失去團體的尊敬和欽佩,害怕在同伴面前丟臉,或者是害怕背負著弱者等不符合男人身份的污名,而被迫應戰。這種勇敢根植于懦弱之中,他們用不計后果的勇敢來掩飾內心沉重的恐懼,暴力和沖突就是他們證明自身勇敢和男人味的一種方式。
07
這是一個詭異的世界。
是誰“制造”了男人和他的神話帝國,讓他陶醉其中,卻又深受其苦。又是誰讓女人甘心屈從,卻又其樂融融。
就像上文中的那個前去提親的小伙子和小男孩,約定俗成的角色扮演,讓他無從反抗。他不知道去反抗誰。因為,每個人都在按照社會習慣、按步就班地走向一個又一個明天。
有人說,這就是社會共謀。全社會都在一起努力“打造”男人性情和社會品格,人們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
就這樣,在社會這個大熔爐里,所有膚色、種族、語言和國別的人都被煉成堅硬的鐵與柔弱的水。前者叫做男人,被要求堅強、勇敢、好斗和一往直前;后者被叫做女人,被要求溫順、賢惠、服從和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