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不記得什么時候看到朋友的QQ簽名這樣寫著,當時很激動,因為此兩項都為我所愛,雖然書是亂七八糟的書,游是隨性而至。
喜歡在路上的感受,遠離一切煩惱,只有自己,驚嘆著自然的美,觀察著自己想看的景色,這一刻沒有別人的看法,沒有做不完的事,沒有我必須或者我應該……
這個過程基本是伴著女兒的過程,誠如當我有大把時間時,我沒有金錢,而當我囊中沒那么羞澀時,我一定想辦法在路上,哪怕不拍婚紗照,哪怕不要白金飾品,哪怕不要計劃存款……
最早時帶著女兒江浙轉轉,因為小,不適合遠途走過的地方有宜興、溧陽、蘇州、無錫、桐廬、安吉……。最早的一次遠途是2006年的春天,我獨自帶著六歲的女兒去了北京,純自助游,自己安排行程,在地鐵和公交車上倒來倒去。作為脾虛的娃,四肢是缺乏力量的,5天的行程時不時的索抱,這輩子的力量都在這次用光了。雖然到現在我不知道她還記得哪些景點和收獲,但是回常州以后有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出門再也不要抱了。
后來我們去了嘉興南湖,后來去了上海,后來去了嵊泗列島,后來去了青海……
作為原始的本能,沒有想過具體要給女兒帶來什么,用腳丈量世界沒有錯,用眼觀察世界是值得的。在2012年,我和其他兩位家長商議后,把三個孩子打包,飛機發往成都,爺爺在成都機場接。對女而言是歷史性的轉折點,從這一年開始,她慢慢開始自己的旅途。
2013年的夏天,四個小姑娘一起做上海的攻略,確定四天的行程,交通方式,用餐和景點以及每天的零花錢,在出行前做了匯報,然后開始了人生中第一個單獨之旅。足跡大致是上海復旦大學,田子坊等,最后的結果花費和計劃相差2元……
2014年的夏天,三個小姑娘制定了杭州的攻略,沒有奢侈的行程,為了節約費用,腳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一站,走了西湖,走了浙江大學……
2015年,我們一起去了北海南寧,見識了德天瀑布和花千骨拍攝地,參與了近海捕魚,考察了好兒郎學堂本部。
2016年的夏天,四個小姑娘南京游兩天,彼時的出行已經不需要任何的檢查,自己做攻略,自己收拾行李,自己訂票,我只是一個旁觀者。
從一周歲多抱在手里參加單位的一日游,到如今的自己出行,看著一天天的長大,從滿心的依賴到如今我聽從她的安排,見證了一步步成長和獨立的過程。
從最簡單的觀察,到過程中的引導——歷史傳說、背景資料等,再帶如今的自己決定自己感興趣的資料,見證了自主的過程。
其實到今天,我依舊期待著女兒可以短時間的放下學習,走出去,走到更遠的地方,見識不一樣的風景和人文。如果說幼時單純的看外面的世界,當下的在路上其實是帶著一點期待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期待著“讀書”,期待著“行路”,期待著“閱人”,期待著“指路”,期待著“悟道”。思想和腳步總有一樣在路上,思考的人生,不惑的人生,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