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從自己
為什么我們常常會覺得改變自己或者在教育中改變別人是一件很難的事?是因為不夠自然,總把這種改變當成一種對抗,和自己的本能還有原有的習慣去對抗,結果往往以失敗告終。
想要做出改變,更好的做法應該是順從自己,取悅自己。以健身為例,大多數往往一時興起投入健身的行列,在前兩次的時候充滿熱情地練了很久,結果讓自己身體疲憊,肌肉酸痛,留下了很不好的心里印象,甚至想到這件事就會感覺到痛苦,后面漸漸失去了熱情,就無法堅持。
我自己的感受是每次鍛煉的時候以讓自己舒服為第一標準,身體狀態好了就多練練,不好了就少練幾下,關鍵是讓自己的身體感覺很愉悅,以后想到這件事不會痛苦,那就能堅持鍛煉下去。
做很多事都是這樣,如果非要讓自己和自己對抗,讓自己感覺很痛苦,那這件事一般很難堅持下去。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做下去,就要想辦法把這件事和自己的本能結合起來,讓它很舒服很自然,最好想辦法能從中獲得愉悅感,就更樂意去做這件事了。
深度思考
人和人的重大區別在于對問題思考的層次不一樣。
杰出的人往往能思考得非常敏銳和深入,能發現出問題的本質,所以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比如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他不止一次的提到過,他之所以能夠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來自于他對“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的思考。
下面是他在一次公開訪談中的表述:
我們運用「第一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于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質,然后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這要消耗大量的腦力。
比如在同一個訪談中,馬斯克舉了以下這個例子:
比如,一些人會說,那些電池組非常昂貴,而且會一直這么貴,大概是 600 美元/千瓦時。因為它過去就是這么貴,它未來也不可能變得更便宜。那么我們從第一原理角度進行思考:電池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這些電池原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電池的組成包括碳、鎳、鋁和一些聚合物。如果我們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后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天啦,你會發現只要 80 美元/千瓦時。
從馬斯克的兩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成功和他的信念,都是來自于他對問題最本源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
最近在聽一個很年輕的創業家孫宇晨在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發現他雖然很年輕,但是思考很多問題都有和普通人不一樣的見解,而且很深刻,比如年輕人要不要買房買車,要不要負債等等。他的第一桶金來自在美國讀書時成功地投資特斯拉,唯品會和比特幣,在談及投資時他都會說的很有邏輯,每一次投資都是在踐行自己思考的結果。從他的節目就可以看出,他年少有成不僅僅是因為運氣好,更重要是因為超出常人的思考力。
普通人的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淺嘗輒止,遇到問題就停止思考或者簡單化幼稚化地得出結論,例如王思聰成功是因為他有個首富老爹,自己成功不了是因為自己沒有一個好爸爸。
無論想要取得投資還是創業上的成功,首先是要能夠把問題思考得比別人都更清晰更深刻,有自己思考問題的邏輯,然后去實踐驗證自己的思路,然后根據結果不斷調整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而不是聽到別人說投資比特幣能賺錢就去買比特幣,聽到別人說創業能發財就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