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通過電視產業和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的背后。所反映的對于未來社會娛樂化危機的社會現實。在第六章“娛樂業時代”中所說:電視本身的性質就是娛樂性的,這表明在電視上所展現的一切都是娛樂,都是為了娛樂。觀看電視不需要思考,但人們能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而正因為電視的包羅萬象,其他的一切都按照電視的要求來塑造自己,最終成就了娛樂的時代。
在作者所處的時代,電視文化產業正興起,電視的娛樂化、甚至是媒介的娛樂化功能顯現。那時文化工業時代已經到來,人們的生活被媒介所圍繞甚至控制,文化工業保留了娛樂的成分通過娛樂建立對消費者的影響·,并且促成了人們的逃避主義、遁世主義傾向,并不斷通過娛樂來許諾、操作、欺騙大眾。而這種娛樂化波及整個媒介產品,電視新聞娛樂化、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結果就是成為了娛樂至死的物種。
而娛樂至死這一觀點不僅是在電視時代適用,現如今網絡這一新媒介的出現也同樣適用。在電視時代,人們通過電視進行信息的獲取以及娛樂,受到其影響而引發了“娛樂至死”,失去自身思考成為媒介附庸。而在如今的網絡時代,我們這代人從出生到現在被各種媒體緊緊的包圍,從某種程度上我比一般的人更加的依賴媒體,享受資訊充斥感官。而現在人們接受信息更加的便捷,同時娛樂也更加便捷,更加方便和多樣。走在路上隨時隨地都能聽到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聲音,閱讀的不是書籍,而是微信公眾號十萬加的文章。在這個時代,處處都是娛樂,處處都有娛樂。人們沉浸在其中,卻不知道·最后自己得到了上面,只是一片空虛。而在這個流量的時代,娛樂產業也充滿著依托流量的病態,追捧流量明星,容忍失德藝人繼續圈錢,天價工資充斥網絡。而大多數人只是吃瓜然后一笑而過,就如書中所說“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雖然這本書在某些態度上有些偏激,對于電視作者有些過分偏激。但是聚焦于書的精華,還是闡述了電視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問題。信息大爆炸和娛樂大爆炸的時代,要做的的不是要娛樂和信息去引導公眾或者是腐蝕公眾,而是要學會鑒別信息,大眾應該警醒,在媒介多。樣化中尋找自己真正有需要的,學會鑒別自身,獨立思考,才不會“娛樂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