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2月28日~12月29日
內容:第二章
地點:寢室
在這一章里,麥奎爾給出了受眾研究與文化研究的一個連接點,本身我就了解受眾研究作為一門研究范圍涉及頗廣的研究,但是在這一章節中,我了解到了文化研究在受眾分析中究竟是處于一個怎樣的地位。
首先觀察這一章節的結構,這一章節介紹的是大眾傳播理論與研究中的受眾,與前章將受眾放置在歷史視野下不同,這一章可謂是真正進入了主題,將受眾研究放置在大眾傳播理論的關照層面,首先介紹一種批判的視角,主要是介紹對大眾媒體的負面看法,如大眾文化意識形態。
又是一個在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中有涉及到的概念,在受眾研究中找到了其位置,這種理論認為大量的流行娛樂內容被認為是一種低級趣味,而熱衷于這些內容的人則被斥責為缺少評委和辨別力。另外一種批評就是法蘭克福學派,在之前的伯明翰學派消費文化理論這篇論文的閱讀中,我了解到了,在大眾文化這一領域,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在大體的觀點上是背道而馳的,而在受眾領域,法蘭克福學派則認為
大眾手中基本上是一些無疑無助的受害者,被那些極力販賣“虛假意識”的資本主義媒介所操縱和剝削,這意味著他們基本喪失了任何一種階級認同和團結意識。
也就是說這種觀點是之后麥奎爾提出的受眾的二重性中認為受眾決定媒介內容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但是在現今的媒介時代,受眾決定媒介內容是否是媒體自己的一種煙霧彈,我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這種觀點與這種對受眾的態度,雖然看起來容易引起爭論,但是在今天仍然又符合其意識的例子,例如美國大選中我們看到的唐納德崔普在共和黨中的民調遙遙領先,一個這樣語言粗俗,政治理解在行內人看來愚蠢之極的人為什么會得到如此多的支持,我認為還是由于其很好地抓住了受眾的無知,在政治這一塊,受眾的確是無知的,他們不會理解你花費口舌描繪出來的佶屈聱牙的政治術語,反倒會對崔普的粗俗幼稚的言論買單,因為他們聽得懂,比如崔普認為不應該讓穆斯林進入美國,這種言論會被追捧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也可以從你的鄰居大叔口中聽到相同的話語,這就是他很好地把握了受眾的無知,所以說受眾的確在影響著媒體說些什么,但是媒體也仍然在操控著受眾,讓他們為自己的傳播意識買單。
接下來就開始介紹受眾研究的目的,這里就提出了受眾研究究竟是應該站在媒體一邊還是應該站在受眾一邊,似乎這本書將這兩個元素描繪成了利益相悖的兩個對方。
接下來就是介紹到了受眾研究的分類,本書將受眾研究分為三類,分別是結構性研究、行為性研究、文化研究和接受分析,其中文化研究就涉及到了流行文化與亞文化,
媒介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媒介使用行為,只有在與某一亞文化群體特定的社會語境和社會經驗想聯系的情況下,才能被理解。
也就是說,媒介需要結合受眾的生活語境,才能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這就與受眾決定論的觀點不謀而合,而我認為,其衍生出的受眾按照自己的理解對媒介文本進行解讀等受眾研究的文化性研究傳統的特點,正是伯明翰學派消費文化研究中約翰費斯克的生產性受眾觀的理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