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一向是個“宅"人。老實說,“宅”也沒什么不好,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呆在自己家里,安安靜靜地看書、學習、鍛煉、做家務、享美食。總之,愛干嘛干嘛,那種自由,坦然,輕松,愉悅,再好不過了。哪怕只是蝸居并發(fā)呆著,也是閑適而美好的。所以,逢年過節(jié),大小假日,當身邊朋友三五結(jié)伴,老少同行,踏遍萬水千山,游至海角天涯,朋友圈大曬幸福時,我也從沒覺得有什么好遺憾好羨慕的。
與其說我偏愛“宅”,不如說我偏愛“靜”。名山大川,一旦成了旅游勝地,便成了喧鬧之所,再難找到風景獨好的感覺。旅游看不到靜穆的自然,看到的只有喧囂的人山人海,這是我一直不喜歡旅游的原因。而“宅”之可貴,則在于可以撥開繁冗,撇下雜事,放松身心,體會到莊周夢蝶的逍遙,找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感覺。可以說,“宅”乃人生至高享受,不信你瞧,連宅心仁厚都是“宅”字開頭的。直到我看到那句令我動容的話:“旅行,是為了在最美的風景中遇見最好的自己。”讀罷,怦然心動,從此,“旅行”二字才真正走入我心。
古人一向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可見只讀萬卷書是不夠的,還要行萬里路。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也意在強調(diào)“行”的必要。如果說“讀萬卷書”能讓你與不同時代不同作家進行精神對話,體察心靈的細膩與美好,那么“行萬里路”則能讓你與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進行直接交流,感知世界的宏闊與奇妙。前者為靜,后者為動,“靜”有靜的舒心,“動”有動的美妙,厚此薄彼只能是一種偏見。而人最難突破的就是偏見,尤其是自己身上的偏見,總覺得這是個性,是堅守,是一種不肯妥協(xié)的自豪。但是人能跳出自我由來已久的偏見,才算真正走向成熟。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因為未知,所以向往。向往未知,是一個人童心未泯的表現(xiàn)。而保持童心的最好方式則是旅行。令我開心的我越來越喜歡旅行。走得多了,感悟也漸多。雖不會像古人一樣傷春悲秋,也不會像無知少年般的風花雪月,但對于大自然的博大神奇,我卻永遠懷著一份敬仰,心中常涌起古人面對自然時的種種詠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豪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溫馨,“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的豁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每每令我感同身受。而每到一地,無論是走進村寨,步入集市,抑或與陌生人交談,都有讓我頗多收獲。于是,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服飾打扮,品不同地方的風味小吃、鄉(xiāng)土特產(chǎn),成了我每一次出行前的美好期待,也成了我每一次旅行后的獨特記憶。
漸漸地,愛上旅行。愛上不同風景、不同人群和不同的自己。越來越感到每次旅行都是一次相遇,每次相遇都是一種緣分,它轉(zhuǎn)瞬即逝,一旦錯過,將不再來。
李白在一次月夜抒懷里寫到,“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這穿越了千年的悲慨,至今讓人深深共鳴。
浮生若夢,春光明媚,最好的珍惜便是旅行。歡樂短暫,生命無常,最好的選擇便是旅行。
人生是一場單程的旅行,我們行走著,經(jīng)歷著,感悟著,回憶著。
漸漸地,你會愛上旅行,也會愛上這充滿無數(shù)未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