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在《預見未知的自己》中提到:“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這些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它們,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負面情緒,人人都可能遇到,它包括:生氣、緊張、焦慮、難過等。當遇到孩子的負面情緒時,請不要否定它,轉移它,或者和它較量,而是首先要認同它,這樣自己的情緒不會失去控制,孩子的情緒不會發展地更糟。
琳達有兩個女兒,大的7歲,小的4歲。這一天,她的一位朋友來訪,送給兩個小女孩一人一個唐裝娃娃。兩個娃娃都很可愛,只是服裝上有一些不同。不知為何,小女兒更喜歡姐姐手中的娃娃,想跟姐姐換,但是姐姐也很喜歡自己的娃娃,不答應妹妹的要求。結果妹妹很生氣地就跑來找琳達告狀,琳達蹲下來摸摸了小女兒的頭,溫和地對她說:“姐姐很喜歡她的娃娃,如果你非要拿過來,那么姐姐心里就會很難過,你愿意看到姐姐難過嗎?”妹妹說:“不愿意。”琳達又說:“那你能不能想點辦法和她商量,比如你有什么玩具她喜歡玩,你們可以交換。”
琳達在處理這件事的整個過程中,始終貫穿了情緒認同的原則。首先,認同小女兒生氣的情緒,溫和地跟她說話,而不是教育她“你的要求不合理,你不應該生氣”。其次,在和小女兒的對話中,也引導她認同姐姐的情緒。結果聰明的小女兒去和姐姐商量去了,房間里不一會就傳來兩個孩子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