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說老師晚上是不吃飯的,且并不是因為減肥,我表示震驚。
于是當日中午12點30分,我決定跟身體來一次為期3天的真誠對話,排除大腦的欲望,去觀察我的身體到底需要什么。中午1點路過一家小面館,肚子咕咕亂叫的我,遵從了身體的意思,消滅了2兩小面。下午吃了幾片蘇打餅干,晚飯直接忽略,雖然下班途中路過一家奶茶店和一家面包店時都有想吃的沖動,但我明白了這種沖動來自大腦而非身體,忍住了,并于晚上10點左右帶著輕松的身體入睡。
第二天。早上吃了一小袋餅干和一塊巧克力,到中午也沒有特別覺得餓,不過因為回家吃飯,我無法跟家人解釋不吃飯的原因,于是老老實實的跟著大家進餐了,酸菜魚真的好好吃,一不小心吃了一大碗米飯。下午跟平時一樣吃了點零食,沒吃晚飯,也沒覺得餓。但是今晚貪玩了一會兒(有一半時間在補上周落下的修圖課程),平時10點左右睡覺的,今天玩到11點半,然后收拾一下準備睡覺。這時,我的身體終于抗議了,肚子咕咕兩聲,哎呦,我實在不想這個時候起來吃東西,于是倒頭閉眼,心想睡著就好了,睡著就好了,結果翻來覆去,12點過了,還是睡不著,果然是餓了嗎?機智的我并沒有就此妥協,而是打開了“輕松冥想”app,播放“三天深睡眠系列”,哈哈,我都不知道什么時候睡著的。
第三天。雖然昨天晚上餓著肚子入睡,可早上起來并沒有覺得餓,只是喝了杯水,吃了根香蕉,就覺得差不多了,本來還想煎個蛋,因為起床太晚,就算了。不過中午11點左右的時候肚子就咕咕叫了,我忍了忍,等快飯點的時候吃了3個從家里帶來的粽子。晚飯沒吃,10點半入睡。
以前總以為,一日三餐不好好吃,是對不起自己的身體。而且有時候沒好好吃飯,剛好碰上感冒生病之類的,就更是加深了這種想法,認為生病,就是沒有好好吃飯的結果。現在有點懷疑,到底這個邏輯對不對呢?我暫時沒有答案,但我想到崔玉濤醫生解答關于初生嬰兒夏天要不要穿襪子的問題,他說這主要是個習慣問題,如果你決定給她穿襪子,那就一直給他穿穿,最忌諱的是奶奶怕他冷,給他穿了襪子,媽媽又覺得他熱給他脫掉。我覺身體也是一樣的,身體也許真的有自己的意愿,我們該做的,是在尊重這種意愿的同時,讓身體進入一個穩定的狀態,也就是形成一種習慣。一日三餐或者一日一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身體所習慣的那種方式,我贊同今晚飽餐一頓,明天滴水不進的做法。
于是,對一日三餐這件事,我有了新的安排和想法。雖然發現自己是“耐餓”的體質,但我是一個熱愛早晨的人,美好的早晨,我要有煎蛋、有培根,有空的時候再來杯豆漿或者加點水果,哈哈,總之要豐富又美滿。午餐是一定要吃,但不一定遵從傳統的飯點,如果可以,2點左右吃午飯對我來說也許是最合適的。關于晚餐,我會慢慢調整,從少吃、吃素到幾乎不吃,如果身體同意,我也是希望可以一日兩餐的。
哈哈,謝謝老師的分享,讓我對吃飯這件事有了點新的思考。慚愧的是,這篇流水文也是拖拖拉拉的寫了3天,我要去寫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