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羅小葶
前幾天,領導找我吃飯聊天,我們聊了許多,聊到近一年的轉型。
公司每年出版幾百個品種,但是利潤卻沒有一個公司一年出品幾十本書來的有效果。加上今年中國的經濟,雙重壓力要了我們的老命,近來活得焦躁不安。
出版這一行,為什么會低迷成樣呢?曾一度不能理解,我們到底做錯什么了?
全中國14億人口,一本普通書能做到3萬冊的銷量已經在偷笑了,就算我們有將近大半的人是務農務工人員,那另外一小半人呢?至少還有5億人口吧。真就沒有閱讀習慣嗎?
我看不是。早些年,中國還是很看重文化產業的。
很多人說是圖書的電子閱讀化給紙質出版帶來了沖擊,沖擊是有的,但這不是全部。從另方面看,出版業的多元化是互惠互利的。并不能完全打死一片的紙質閱讀者,紙質出版是文化產業,文化是一國之本,自然不會死,電子化只是多元化發展的其中一種而已,就單以圖書來說,圖書的創新空間也遠不如此。
我想大家都不能否認《秘密花園》風靡全國的戰績吧?
將讀書變成了參與,再把參與轉化為一種減壓的形式,當這種形式成為了一個潮流趨勢。這個噱頭一打出來,再經過精準的推銷工作,不引人注目都難。
所以說,電子書帶來的沖擊是不足以打倒紙質出版的。
中國的飛速發展,勞動力的增加,同一種類產品有多個產家生產,人們需要的不再僅僅是必需品,而是個性化的專屬品了。
閱讀前,我會習慣性先為這篇文章定一個性質,比如:公交閱讀,廁所讀物,睡前故事。這些是一些比較大規模的“個性化詞匯”,直觀的讓大眾看到后,有這方面需求的人當然也就更加直接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圖書作品,而不是大海撈針,進而也不會再把閱讀當做一種壓力。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近兩年出版行業走到低估,但是出其不意的一些書卻賣的相當好。似乎發展了一個規律,真的暢銷的書,前所未有的暢銷。而一般的書,因為同質化、模仿化嚴重,都逐漸被淘汰,再也不能糊弄兩下就有幾萬冊的銷量,再也不能養活一群“普通寫作者”。
寫這篇總結之前,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你一定會買的書是什么?問了大多數人,一種是:跟專業相關的圖書,比如,身邊許多平時不看小說的人,她的職業是畫手,她當然會買許多畫集。另一種則是:跟“其他原因”有關。
這里的“其他原因”真的非常重要,可能是因為興趣愛好,也可能是因為聽到某個人提及這本書能帶給你除開閱讀以外的其他“功能”,例如:漲姿勢、明事理、奇聞軼事、消遣減壓等等開啟新世界大門的可能。
以前我們讀書是為了學知識,現在我們讀書是因為一種潮流一種談資一種修養,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很可能改變你的三觀。
舉個栗子:昨天跟好姐妹出街,她極力跟我推薦《瑯琊榜》,里面許多的梗和萌點我都無法get到,因為我并沒有看過。我們很難能聊到一塊,后來我們商量,我推薦她去看一部電影,我也回去看《瑯琊榜》,看完后我們再坐下來聊聊。你看,談資是需要有共同點的。看書也一樣,為什么大家都喜歡的書能賣的更加的好?大約“談資”這種東西也算得上是一本書的附加價值了。
“談資”也好,“生活態度”也好,這個栗子,只是“其他原因”中的一種而已。
我曾跟我的作者說,現代人越來越疲勞,我們進入了一個微閱讀時代,寫東西不要太復雜,但是要有個性,要負責。太復雜,這輩子我們看了多少教科書,誰也不想占用休息的時間去鉆研復雜文化里的深層道理,相同,文學作品是不是應該要做到有個性,還要負責任?閱讀是一件非常個性和隱秘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安靜閱讀,這大約是世界上唯一一件一個人也可以做的有趣的事。加之,文學作品傳播的就是一種文化和能量,擁有閱讀習慣的人,更多的是在擁有“潮流”和“談資”之上,能打開新世界大門,不一定是非常專業的學問,很可能只是一些生活上的態度等等,太多。愛情小說有愛情小說的好,社科小說有社科小說的現實,紀實文學有紀實文學的殘酷。只是如何體現這其中的好,我們是不是也能如同人物的個性一樣,制定屬于它們自己的性格?
其實講個性和負責任都是一件很難的事兒,因為有人喜歡就有人討厭。但是固守陳舊,沒有創新的紙質書出版是不可能再走上坡路的。
今天看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筆者說,中國的企業家做轉型的有一半都失敗了,有多少實體創業者在馬云的帶動下,為網店交了學費,賣出去了產品卻沒有帶來收益。另外一半成功者,那個不是犧牲了許多“曾獲得”才帶來新產業轉型的?曾經給自己受益的東西,很可能就是現在綁死自己的利器。
關于改革這件事,我更想再舉個栗子,前些年出版業一家知名公司大幅度裁員,業界許多公司都在盛傳它不行了,撐不下去了。我們并不知道的是,它在內部分割的同時,制定了一次重大改革,細分了產品線。這次大損傷并沒有完全打到這個公司,它又開始崛起了。平時輕易不改,如果一定要改就要徹底。但是由于它涉及到一些相關的朋友,就不再提了。
說了這么多,其實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更想表達是個人比較簡單的總結。
在我同時兼有策劃人和讀者的雙重身份來看,“其他原因”的重要性,我們這代人,買書的能力并不缺乏,看書的可能性也在加大,但是我越來越看重“不是必需品”的專屬性以及它所能帶給我的價值。
圖書不是吃穿用度的東西,它并不是這個時代的人的必需品,針對不是必需品的東西,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它們一個非買不可的理由。
……………………………
作者簡介:羅小葶,圖書策劃人,寫作者。曾用別名于國內外媒體雜志撰寫數十萬字作品。喜歡小動物與民謠,川籍女孩,定居長沙。合著書《Hey,我真的好想你》現已上市。郵箱:tingluo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