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少,血氣方剛,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過或多或少的體現。為何會這樣?因為沒有深入社會,不了解“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滄桑變遷;不懂得“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的反復無常;不明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個中滋味 …… 諸如此類種種,不一而足。
而隨著學業的完成,每個年輕人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躊躇滿志,躍躍欲試,想憑借一己之力,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下的有志青年是大有人在。
然而現實生活的殘酷終將會給人來個“當頭棒喝”!承受力強的也許還能猛力地搖搖頭,眨巴眨巴眼睛,定一定心神,繼續努力前行;而承受力弱的,恐怕只有招架之功,卻鮮有還手之力了。
其實所有這些現象都屬正常,關鍵在于如何擺正心態,調整好狀態,以不變的初心應對瞬息萬變的現實生活。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只有密切關注社會動態,時刻保持求知上進的學習勁頭,才能學會借他人之力,來應用到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為了更好地實現理想而起到助推作用。
大多數剛剛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學生,或者說即將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學生,因為從小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因為父母素質和性格的不同而造成的教育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他們對于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還有對人生的定位。
由于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模板式的規范教育,這樣的教育體制缺乏創新,只是為了接受教育而采取的義務行為,更枉談別出心裁地“因材施教”了。很多孩子的天性和獨特的想象力,創造力,在這樣刻板統一的規范教育下,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狹隘觀念影響之下,都被漸漸被扼殺乃至死亡 ……
作為培養新生代的接班人的教育體系,其自身都不能夠高瞻遠矚,以尊重人性和根據孩子們自身特長去挖掘潛能,去實施“因材施教”的先進教育理念,又如何指望這些在這樣被動教育體制下出來的孩子們,畢業后進入社會參加工作,能夠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去做好人生的職業規劃,去有效地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呢?
盡管挫折教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課程,但若是能夠提前發現和挖掘孩子的特長,以孩子的興趣著力點為導向,從而幫助孩子培養興趣特長,讓孩子能夠循著這一方向去著力,那么日后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因此而遭遇挫折,都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孩子朝理想的方向前進,而必須要獲得的墊腳石。
人生短暫,如何把這短暫的幾十年光陰好好把握,的確需要做父母的提高自身素養,不以功利的思想觀念去要求孩子如何努力學習,考取理想的學校。更多的還是著重于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品格,多關注孩子的興趣特長,引導孩子學習喜歡的事物,培養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只有以這些作為教育的制高點,才能真正做到登高望遠,為孩子日后的成長和成才起到最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