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趙云,我們馬上想到的是一個銀盔素甲,白馬長槍的玉面將軍形象,這其實主要是受《三國演義》、歷朝歷代的小說、評書和當代的影視作品的影響。真實歷史中的趙云,與我們心中的形象相差甚遠。那么為什么《三國演義》會如此美化趙云呢?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真實的趙云什么樣,做了什么。
從長相來說,《三國演義》里趙云“面闊重頤”,是寬臉龐,《三國志》里趙云“姿顏雄偉”,是高壯相貌,和我們印象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再說年齡,正史沒有記載趙云的具體出生日期,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趙云比諸葛亮大了近二十歲。
趙云最初是公孫瓚的部下,后來在鄴城跟了劉備。不幸的是,劉備是個流浪軍閥,五次易主,四棄妻兒,但是趙云始終追隨左右。
趙云第一次閃光是在長坂坡,劉備又一次逃走,趙云卻往曹軍方向去了,有人說趙云投曹操去了,劉備喝止“子龍不棄我走也”,后來趙云果然帶著甘夫人和劉禪平安歸來。有趣的是趙云主動去做的而不是劉備的命令,可見趙云的忠心和高情商。不過過程如何,有沒有真的七進七出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是趙范嫁嫂事件,趙云面對誘惑不為所動。劉備娶孫夫人后,作為警衛司令的趙云負責看住孫夫人,成功阻止了企圖帶走劉禪的孫夫人,又一次立下功勞。
趙云隨諸葛亮、張飛入川期間并無出彩之處,但在戰后卻有特殊表現。拿下成都后,劉備打算將土地和房屋封賞給部下,趙云卻體積分土地房屋給百姓。體現出了不同于一般武將的長遠眼光和大局觀。
取漢中時,趙云使出一招“空營計”,被劉備贊“一身是膽”,顯露出趙云智勇雙全的一面。
劉備稱帝時,封關、張、馬、黃為前右左后將軍,封趙云為翊軍將軍。“翊”有護衛的意思,客觀的說,趙云比之前面四位將軍,官職上差了很大。因此有學者認為,蜀漢實際上只有“四虎將”。
221年,關于被殺,劉備憤而伐吳,群臣都不敢勸諫,唯有趙云勸劉備先聯合東吳滅了曹操。雖然劉備沒有聽從導致火燒連營,但趙云的冷靜直言仍舊令人印象深刻。
劉禪繼位后,趙云由中護軍、征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并封為永昌亭侯。228年,諸葛亮揮師北伐,命趙云、鄧芝為疑軍,在斜谷阻擋魏軍,在撤退時趙云親自斷后,阻止曹軍追擊,諸葛亮因此賞賜絹布趙云軍,趙云卻說戰敗怎么能要賞賜呢,上交府庫。
229年,趙云病逝,261年,劉禪追謚趙云為順平侯,“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
這基本就是我們從歷史中能找到的有關趙云的事跡了。劉備在世時趙云主要作為劉備的警衛隊長的角色出現,并沒有多少上陣立功的機會,戰場上也沒有太多亮眼的表現。與關、張、馬、黃四人無法相比,甚至還不如魏延。作為一個將軍,戰場表現不那么出色的趙云為什么還能獲得《三國演義》推崇,從而為后世所歡迎呢?
第一,趙云的形象是武將中少有的完人形象。趙云忠誠、靠譜,作為護衛,兩救劉禪,作為將領,攻克桂陽。趙云目光長遠,為人冷靜,除了上陣殺敵,趙云還能兩度勸諫劉備。不同于一般將領,趙云可謂是文武雙全。趙云品德高尚,關羽自傲、張飛粗魯、馬超反復,趙云的形象顯得與眾不同,他更像是位全能儒將。
第二,趙云一生,始終有些不被重用。他雖然勇武,卻一直作為劉備的警衛隊長,沒有多少建功立業的機會。一個如此完美的將領,終其一生,卻沒有被重用,后世多少有些為他打抱不平,因此,他的形象無形中就獲得了加分。人們把同情轉化為對他的喜愛。
第三,趙云的忠義、低調、兢兢業業的形象,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人臣的定義。因此,他被歷朝歷代統治者作為典型樹立起來。跟關羽被神話為“義絕”,諸葛亮被神話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