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我們自駕游,到了原平神山村。神山村很大,有四個村子,由于當時村里趕集,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車輛行駛都很困難,于是放棄了在村里逗留的念頭,直奔村外水庫去了。
駛出神山村后,有人感嘆:這個村子真大!著名“向導”節減說了句:是個大村,光是抗戰期間,這里參軍的年輕人就組成一個營。我記住了這句話,于是空閑時盡量梳理了神山營的來龍去脈,追溯當年英雄們的足跡。
一、
1931年“七·七事變”后,居住在崞縣的邢志尚趁機活動。邢志尚是崞縣(今原平市)大牛店鎮施家野莊村人,“九·一八”后,他放棄學業,投奔在北平的表兄,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他下礦井當窯工,策劃領導了門頭溝工人大罷工。1933年任河北省委交通員,后被委派到石家莊中心縣等地組織活動。是年,回鄉任中共崞縣(今原平)特別支部書記,秘密發展地下黨員。
1937年9月底,日寇侵略的戰火燒到崞縣,閻錫山地方政權崩潰,邢志尚組織家鄉的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發動群眾,拉隊伍起來抗日,撿拾晉綏軍撤退時丟失的武器彈藥,收集農村中的土槍、土炮、大刀、長矛,正式起名為“崞縣抗日義勇軍”。起初在本村和鄰村拉起三百多人的抗日隊伍,很快發展到一千多人,成為晉西北首支乃至山西省內規模較大、較早的地方抗日武裝。
1937年9月,賀龍率120師來到崞縣(原平),師部設在軒崗鎮,358旅張宗遜部駐扎在樓板寨屯瓦村,359旅王震部先駐在陽武村狄家大院,后移防西會。趙爾陸的晉東北游擊司令部和115師334旅徐海東部則布防在五臺東冶和崞縣宏道鎮(今歸定襄)一帶,129師769團陳錫聯部屯軍在白石、蘇龍口一帶。
王震率旅部剛在上陽武村駐定,就派一位營教導員去請邢志尚,了解當地的社會情況,商談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等工作。并派遣政工干部組成工作隊,協助地方舉辦抗日訓練班。邢志尚擔任了東崞縣一區區長兼一區動委會主任,三區、二區和四區動委會也相繼成立。一區駐陽武村,二區駐平山梁,三區駐屯瓦,四區駐官地。另外,各區、村也相繼成立了動委會,還普遍建立了工、農、青、婦、兒童等群眾組織。12月25日,縣動委會在軒崗成立。迅速建立的基層各級組織,以部隊為主,協同動委會工作人員,組成了擴軍小組,深入農村,廣泛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經過深入動員,全縣迅速掀起了抗日救國、積極上前線殺敵的熱潮。不長時間,就有兩千多人報名參軍。
當時晉西北地區尚存統一戰線,國民黨軍隊散駐各地,閻錫山表面上聯共抗日,但經常給八路軍設置障礙,制造摩擦。蓬勃發展的抗日運動,引起了閻錫山舊派勢力的忌恨。
神山村包括附近梅家莊、小泉溝等村報名參軍的青年,不到一個月就組建起了4個連,正式宣告了"抗日救國義勇軍神山營"的誕生。接著,黃牛連、閻莊連、上陽武連、賈莊連先后建立。在短短的兩個多月里,崞縣共動員新兵6500余人。王震準備將義勇軍游擊隊改編為第359旅忻、崞、代游擊隊,閻錫山知道了,想吞并這支隊伍。為打破蔣介石在兵力上對八路軍的無理限制。于是,這批義勇軍戰士經過短期集訓,很快納入了軍358旅和359旅的戰斗序列,游擊支隊正式編成隸屬于359旅的“崞縣獨立團”,成為120師的正規部隊:以崞縣獨立團為基礎,神山營和三區的兵源為主,包括寧武擴來的一個營,改編為359旅719團,共2620人,其時團長為賀慶積(后曾任沈陽軍區副司令),政委陳文彬(1940年犧牲。犧牲后,所在部隊曾將南泥灣七一九團駐地改名為文彬莊)。另外,忻崞獨立團編為358旅714團;在汾陽、孝義組織的三泉游擊隊編為358旅716團第二營;雁北游擊隊編入宋時輪支隊;神五游擊隊改編為120師獨立第一支隊;以忻縣兵源為主,崞縣兵源為次,改編為359旅717團;平山獨立團編為359旅718團;侯馬獨立團分別編入各部。359旅由剛進入崞縣時的數千人,擴充到萬余人。
1938年3~4月,第358旅、359旅等部反擊日偽軍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首次圍攻,收復7座縣城。5月,開赴恒山地區,在晉察冀軍區指揮下,開展桑干河兩岸的游擊戰爭,開辟抗日根據地。9~11月,在配合晉察冀邊區粉碎日軍多路圍攻中,取得邵家莊伏擊戰的勝利。1939年5月,取得上下細腰澗戰斗的勝利。10月,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增兵包圍陜甘寧邊區,并制造軍事摩擦,第359旅由晉察冀邊區調至陜甘寧邊區,接替宋家川至葭縣(今佳縣)的黃河河防任務,旅部兼綏德警備司令部。
1940年底,第359旅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生產自給。1941~1943年,每年上交給邊區政府1萬石公糧。在大生產運動中,堅持以農為主,全面發展,先后開辦紡織、皮革、造紙工廠13個,成立鹽業、土產、運輸等公司,開辦飯店、商店、軍人合作社和各種加工小作坊等,形成軍民兼顧、公私兼顧、多層次的生產經營形式。1942年2月,在大生產運動中,第359旅還開展了大規模的練兵運動,并在1943年春播和中耕后開展了整風運動,保障和推動了練兵、生產各方面任務的完成。
1943~1944年張邦英、王首道先后任旅政治委員。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以第359旅為基礎組成第18集團軍獨立第1游擊支隊(通稱南下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第4、第5大隊共4000余人,另有中共中央調往新四軍第5師工作的干部組成的第6、第7大隊900余人。11月9日,南下支隊從延安出發,向湘粵邊挺進。
1945年1月,在湖北省大悟山與新四軍第5師會師。隨后,第1游擊支隊繼續南進。3月,改稱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7月上旬,除留一部兵力在湘北、鄂南堅持抗日斗爭外,主力3000余人沿湘贛邊境南下。8月下旬,到達廣東省南雄地區。后因日本投降和遭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重兵圍攻,隨即北返。10月回到中原地區,在湖北省黃陂縣孫家畈進行整編,恢復第359旅番號,編入中原軍區。
1946年6月27日,從湖北省禮山縣宣化店地區向西突破國民黨軍的包圍,于8月29日回到陜甘寧邊區,仍歸第120師建制。
第359旅留守陜甘寧邊區的部隊,組成第18集團軍獨立第2游擊支隊,由劉轉連任司令員、張啟龍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大隊和第5、第9干部隊,于1945年6月南下。當第2游擊支隊到達河南省新安地區時,因日本投降,遂奉命轉道開赴東北,后編入東北人民自治軍。
以崞縣(原平)子弟為主的719團,越戰越勇,越打越強,解放戰爭時,鏖戰大西北,進軍新疆屯墾戍邊,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
按說“神山營”溯源沿革到此即可。
但是有篇神山村后裔寫的回憶文章中提到的:他的爺爺當年參加了“神山營”,1938年“神山營”轉戰到了晉西北興縣,整編為八路軍358旅714團二營。……敵后抗戰,行軍打仗異常艱苦,溜號的士兵時有發生,犧牲傷殘造成的減員也不少。部隊的營首長成立“捉歸隊”,派員回神山地區“捉歸”。規勸離隊戰士盡快歸隊,他的爺爺被派往“捉歸隊”,云云?!灾忚?。
如根據這條線索,“神山營”又進入了另一條軌跡。
1937年2月,由山西寧武二區、崞縣三區抗日武裝組建的抗日義勇軍頓(星云)、彭(德大)支隊。同月,頓、彭支隊與寧武游擊隊合編為忻崞獨立團。
1938年1月,部隊進行整編,靜樂、朔縣抗日支隊,神池、五寨抗日聯隊陸續編入忻崞獨立團。1月17日,在崞縣樓板寨將忻(縣)、崞(縣)(今原平)獨立團編入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改稱第714團。同年秋,活動于清源、文水、交城的獨立第2團3營和團直編入第714團。同年冬,第716團抽三個老紅軍連隊與第714團三個連隊對調。
“神山營”如果變更建制,就應當是此時!
1938年2~4月,第358旅會同第359旅等部反擊日偽軍對晉西北地區的首次圍攻,收復7座縣城。9~11月,旅部率第714、第716團向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北段和平綏鐵路(今北京—包頭)西段出擊,取得了滑石片等戰斗的勝利。接著又參加了齊會戰斗。
1939年5月,第358旅旅長張宗遜、政治委員張平化率旅機關部分干部到達冀中,組成縱隊(又稱張縱隊)指揮部,統一指揮獨立第1、第2旅。120師將留守晉西北地區的第714團、警備第6團、獨立第1、第2團及雁北第6支隊等部編為新第358旅(稱彭358旅),彭紹輝任旅長,羅貴波任政治委員。714團改稱(彭)358旅第714團。年底,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閻錫山命令其晉綏軍舊軍向山西新軍發動武裝進攻,制造十二月事變(又稱晉西事變),新358旅配合山西新軍進行自衛還擊,打退了舊軍的進攻。
1940年2月初,張宗遜第358旅由冀中返回晉西北。
同年5月2日,120師命令,彭紹輝358旅在河曲縣曲峪村改稱獨立第2旅。714團應該是120師獨立第2旅714團,團長為張紹武,政治委員為張世良。這支部隊參加了百團大戰等戰斗,經歷了大蟲窩慘案。
1940年春兼晉西北軍區第2軍分區,隨旅改稱第120師獨立第2旅第714團。42年9月改稱第120師獨2旅兼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
1943年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增兵包圍陜甘寧邊區。為保衛中共中央,保衛陜甘寧邊區,開赴延安。1943年7月,獨立第2旅第714團由晉西北渡過黃河進入陜甘寧邊區子洲縣,轉隸獨立第1旅建制。
1945年7月免兼第2軍分區編入新組建的晉綏野戰軍,為獨立第2旅。
1946年11月,在山西嵐縣隨旅編入新組建的晉綏軍區第1縱隊。1947年2月,改稱西北野戰兵團第1縱隊獨立第1旅第714團。7月,改稱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第1旅第714團。9月,改稱獨立第1旅第1團。
1949年2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獨立第1旅714團改稱第1軍第2師第5團。
1952年9月,第5團改編為第2師炮兵團。
1953年9月,改稱志愿軍步兵第2師炮兵第302團?! ?/p>
1969年8月,改稱陸軍第2師炮兵團。
1996年年10月,隨師改編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2師第709團。
三、
據現在的統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原平籍的烈士1077人;解放戰爭中原平籍的烈士1230人;抗美援朝戰爭原平籍的烈士208人;其他及未查明原平籍烈士2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