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這一章就會發現:利用供需曲線去分析政策時,往往會得到一些驚人的結論!書中的分析都是利用供需曲線,曲線是個好工具,但是必須有時間慢慢的畫慢慢的分析,我在這里換一種方式,進行定性的分析。
1、價格上限如何影響市場——對房屋最高租金的限定并不能真正的幫助窮人
北京的房租很貴,很多剛工作的人租不起房,只能和人合租或者租到離公司很遠的地方,或者干脆離開這個城市。假設北京市突然出臺了最高租金限定法,而且最高租金規定為7000元/月,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
供給方面:高級的公寓會為了減少成本會能省就省,新建的公寓也不會投資過高;私人房主也不會積極的改善房屋的居住環境,更極端的情況是一些高端的房屋就不會租賃了,他們變賣房屋將資金用于其他投資。總之因為價格無法進一步上升,供給會有所減少。
需求方面:短期內去北京打工的人還是很多,需求沒有變。
于是發生了什么?供小于求啊,出現了住房短缺。現實的情況可能是:原本租住10000元/月的人,和原本負擔7000元月租的人開始搶房子了。那些沒租到房子的人,只能放棄些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轉而租賃6000元的房子。依次類推,北京市里原本500一個月的地下室,因為要租房子的人變多了,漲到了1000元,而哪些原本租住地下室的低收入人群只能離開這個城市了。
而且短缺往往會帶來另一個問題——來自賣方的歧視。短缺就是供小于求,大家都想要,東西就那么多,所以,賣東西的成了大爺,他喜歡把東西賣給誰全憑個人喜好。
總結:價格上限,造成短缺
2、價格下限如何影響市場——再看最低工資法
勞動力市場也是市場,最低工資法對供給方來說無疑是增加了供給量。原本每天賺40塊錢的肯德基兼職生,突然變成了每天100元!相信很多學生會趨之若鶩。需求方面,成本增加了,企業對這部分拿最低工資的員工需求量就減少了。供給在增加,需求在減少,毫無疑問會造成”商品的過剩”,在勞動力市場上商品過剩就意味這工作難找,有人會失業。而且這種失業的威脅更多的是對低收入者而言,高收入的人群對這種最低工資法應該沒有太大的反應。
總結:價格下限,造成過剩
3、無論向買方還是賣方收稅,稅收都會同時影響買賣雙方
談到稅收,以前總是想當然的認為“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一定是消費者買單。但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無論向商家收稅還是向消費者收稅,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稅收總是雙方共同負擔的。而且這種分擔的比例并不是由政策左右的,不是說規定各分擔50%就是50%,實際情況是稅收引起了供需關系的改變,出現新的均衡價格,商家損失了利益,消費者也付出了更多。值得一提的是,買賣雙方究竟誰負擔的更多,一個結論性的觀點是:缺乏彈性的一方,承擔更多的賦稅。在現實中,不太好計算哪一方負擔了多少稅,我們只要知道賦稅同時增加了買賣雙方的負擔,而且這不由政府說的算。
(關于這一部分,如果想更詳細的了解,建議閱讀原書的6.2.1和6.2.2小節)
4、向富人收奢侈品稅,最終誰會埋單?
收奢侈品稅本身是想多向富人要錢,但是結果真的是這樣嗎?富人買游艇要賦高額的稅款,對富豪來說相當于價格增加了,因此游艇市場的需求減少,短期內供給不變。游艇價格掉下去了,游艇廠商蒙受了損失,工人們的工資減少了。而富豪只是不買游艇了,他們去打高爾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