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優(yōu)秀,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美結(jié)合的結(jié)果,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位,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上一周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主題周記,題目為“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心里話。
沒想到的是,都是一篇篇讀來讓人心情沉重的文章,學生們能夠表達對父母感恩的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各種吐槽。因為在學生寫之前就告訴了他們,這篇文章父母是看不到的,所以學生所寫皆為真心話。
今天我們一起來借此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也來反思我們每個中學生家長的言行,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
在我的梳理之下,學生們提到最多的是以下三句話——
第一句:你看人家誰誰誰多優(yōu)秀,再看你。
這的確是一句幾乎所有家長都張嘴就來的話,從孩子牙牙學語說到孩子成為青春少年。在家長看來, 這句話能夠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在孩子心智還較為稚嫩的時候,這個作用是有的,但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 這個作用越來越小,直到變成反作用,成為殺傷力很大的話語。
在自己孩子面前表揚別人家孩子,這對孩子自信心的打擊非常大。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初中生也如此。夸別人家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誤解——父母原來是這樣的嫌棄我,那我也要嫌棄他們。由此,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拒絕父母,并在逆反心理作用下,自暴自棄,做出更多讓父母心痛的事來。
批評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最簡單的其實最沒有效果,不如多從孩子自身出發(fā), 維護孩子的人格和自尊,這樣的批評,孩子才會接受。
第二句:你就不能聽話嗎?
“你為啥就不能聽話?說了多少遍了你怎么還是這樣?”面對一個已經(jīng)長大了的初中生, 父母這樣的話只會在孩子心理輕輕飄過,要說作用?真的沒有。接下來,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不聽話”。
其實,不聽話才是這時的孩子,因為他們的成長到了這個階段——掙脫父母的束縛,尋求自我獨立,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都是初中生最基本的心理表現(xiàn),然而遺憾的是,一部分家長認識不到這些方面,他們不能在內(nèi)心接受孩子的長大,以為孩子還是那個小孩童,凡事都要聽自己的安排。
然而,孩子要獨立,父母施加的卻是阻力,那么,父母的話孩子還會聽嗎?肯定不能。與其嚴加管制,不如在保持底線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自己在試錯中走向成熟。
第三句: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
這也是家長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孩子非常反感的一句話。的確,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是為了孩子,只是存在一個表達方式的問題,存在孩子對家長所作所為的認同問題。
當家長和孩子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存在偏差的時候,孩子對父母以愛的名義所做的事就不會認同。這時候家長感到很傷心,孩子感到很無奈。
凡事都替孩子做主張,這對初中生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沒有征得他們的同意,那他們就沒有接受的可能,哪怕是為了他好,他也會反對。因此,凡事不如多和孩子商量,多聽從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然后提出要求,孩子會接受。
面對長大了的孩子,請看到他們渴望尋求自尊和獨立的心。家長的武斷和自作主張,在孩子眼里,是無視他們的長大,那么家長的話語權(quán)就會在孩子心里不斷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