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的傳說
相傳,清代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莜面,給予很高的評價。乾隆年間,莜面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20世紀50年代,朱德總司令兩次來察哈爾視察,都主動要求吃莜面。他說,當年在晉西北轉戰,曾多次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吃過莜面,也聽說過莜面是“張家口三寶”之一的傳說。其實那時涼城廠漢營地區盛產的油麥就是加工制作莜面的主要原料來源。那又筋又細的莜面,支持過晉察綏陜根據地革命將士的偉大斗爭,總司令一直在懷念它。
莜面的介紹
莜面(yóu miàn)是莜麥磨成的面粉,在山西、內蒙古地區也是莜麥面食品的統稱。那么莜面通俗講就是由莜麥加工而成的面粉。經過精細制作成為食品。莜面的營養成份是其它面粉營養成份的七倍以上,可與精面粉媲美。莜面中含有鈣、磷、鐵、核黃素等多種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和藥物成份,可以治療和預防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多種疾病。同時莜面中含有一種特殊物質——亞油酸,它對于人體新陳代謝具有明顯的功效。
莜面的做法
莜面的做法
莜麥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做法。所謂“三生三熟”,就是說,從生莜麥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經歷三次生三次熟的過程。
莜麥收割下來,拉到場上脫粒,脫下來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這就是“一生”。要將莜麥磨成粉,須先將麥粒炒熟。支一口大鐵鍋,將脫好的莜麥倒入鍋內,下架文火,用鍋鏟徐徐翻動,頗類似于街頭的糖炒栗子。等到莜麥粒炒到黃熟微焦,飄出香味,這就成了“一熟”。
莜面食用指南
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共有數十個品種,其中蒸莜面常見的就有有窩窩、馀馀、鈍鈍、餃餃、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17種做法。
莜面有兩種吃法,熱吃和涼吃。莜面制作方法靈活多變,常在巧婦手下搓、推、搟、卷、花樣翻新,由鄉村大媽現場制作,明檔廚房,食用前觀賞一翻民間手藝食欲大增。食用時可用蔬菜及辣湯,冷調、涼拌。并可按各自口味,酸、辣、咸、甜自行調制。夾一筷子莜面,飽蘸自已調配好的湯料,細細咀嚼,一種特殊的莜面香味令你回味無窮。
莜面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千秋。可以加工成饸饹、窩窩、儲格、拿糕、餃餃、傀儡、丸丸、餛飩、撥面等,也可以加工成炒面、糊糊、燕麥片等,不僅成為當地人的一種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銷的名牌產品。核心要點:莜面的獨特特點在于它的“三生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