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在柳州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讓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味道。接下來我將帶你走近與南寧老友粉和桂林米粉同為廣西“三大米粉”的柳州螺螄粉。
天真歲月不忍欺
說起柳州,就不得不提到螺螄粉。如果你沒有吃過柳州正宗的螺螄粉,那就不算真正到過柳州。上午10點,我來到柳州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上,走進一家名為“阿廣螺螄粉”的粉店,撲鼻而來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香辣味。
我先在收銀臺點了一碗螺螄粉,此時店里已經有很多食客在排隊等候了。透過玻璃窗,只見阿姨麻利的在碗里倒上一勺紅紅的辣油,放入香菜,抓一把細細圓圓的米粉搭配著幾根青翠欲滴的青菜、金黃酥軟的腐竹、香脆可口的花生以及褐黑順滑的木耳放進開水里小燙一會。過了幾分鐘,把粉以及其他配菜從滾燙的開水中撈上來,倒進碗里,再將熬好的螺螄湯和酸筍倒進碗里,就完成了一碗香辣酸爽的螺螄粉了。
螺螄粉鮮爽的秘方是螺螄湯,米粉的味道基礎來源于螺螄湯。螺螄粉的湯料由螺螄肉、八角等多種天然香料和蔗糖、味素配制而成。很多吃過螺螄粉的人質疑為什么螺螄粉里一顆螺螄也沒有,據說是因為熬過湯后的螺肉就會丟棄,因其精華都濃縮入湯里了。螺螄粉除了鮮、酸、爽、燙、辣味也是它的獨特之處。
未嘗其味先觀其色便會令人垂涎欲滴,紅通通的是漂浮在上面的一層辣椒油,綠油油的是時令蔬菜,紅色的辣油和綠色的青菜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視覺與味覺的盛宴使得這道佳肴更顯獨特魅力。
鮮美的螺螄湯滲透著每一根粉絲,螺螄粉中的辣椒油與普通的辣不同,此種帶著侵略性的辣,嫩滑香酥得讓人忘了本位。吃完螺螄粉,雖然辣得眼淚都流出來了,但是卻享受到了舌尖上的狂歡與美食的樂趣,值了。
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飪方式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不曾停歇。
青春荒唐不負美食
拿起筷子,夾起一排粉絲,“呲溜”一下去一大口粉就滑下肚了,這是老食客的吃相。新顧客呢?用筷子夾得差不多要把整碗粉都夾爛了自己卻還沒吃上一口。所以從吃相上就能看出那個人是老食客還是新顧客。作為土生土長的廣西人,中學時代經常去吃螺螄粉的我,當然是名副其實的老食客啦。如今,離家千里,甚是懷念,多想和小伙伴吃一碗地道的螺螄粉。
那么,為什么新顧客就夾不起來呢?這是因為螺螄粉選用的是香軟爽滑的米粉,如果不掌握方法是夾不起來的。米粉雖然沒有什么彈性,卻是老少皆宜的。只需輕輕一咬,米粉就被嚼碎了,所以不用擔心粉太長噎住或者是咬不動。
螺螄粉之所以叫做“螺螄粉”,是因為它的湯是用螺螄熬成的。外地人可能不習慣螺螄粉湯辣和腥的味道,而這恰恰是螺螄粉最大的特色。精心熬制的螺螄湯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辣、辣而不火、香而不膩的獨特風味。
地道的螺螄粉都會有一股濃濃的奇葩的“臭”味,這股“臭”味來源于螺螄粉里的酸筍,它是新鮮筍經工藝發酵后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讓許多人“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賞它內涵的人,就會知道,它是香而不腐,聞之開胃,想之垂涎,吃之打滾。螺螄粉富含碳水化合物、纖維素、胡蘿卜素等多種營養成分,既可以一飽口福,又可以保健養生。
螺螄粉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末,最晚不超過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相關資料的嚴重缺失,確切的發源地已難考證,而有著濃重 “螺螄情結”和“米粉情結”的柳州人,于無心插柳的不經意間,創造出一個名聞遐邇的柳州原創第一小吃——螺螄粉。歷史的巧妙安排之中,可能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幾位外地人趕到柳州,饑腸轆轆中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攤點,可是米粉必用的骨頭湯已經沒有了,只剩一鍋煮螺剩下的螺螄湯,攤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螄湯里煮,又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這幾個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攤主將此記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遂慢慢形成了現在螺螄粉的雛形。
不管是恪守傳統還是改良創新,螺螄粉復蘇之勢正在持續中。螺螄粉作為柳州第一原創小吃的地位也從未動搖過,還是那句話:“不食螺螄粉,枉為柳州人”。
半生闖蕩,帶來家業豐厚,兒孫滿堂,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結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柳州人把情懷都融進了一碗碗螺螄粉中,在時代進化中愈發燦爛。
愿螺螄粉能保持原來的味道越走越遠;愿所有的你都可以吃到一碗美味的螺螄粉。
嘿,不同的城市,相同的你,我是藍藍,一個愛笑,愛大口吃肉的藍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