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
“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大意是什么呢?翻譯有三種境界? ? 1.譯文要準確? 2.譯文通順明白? 3.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
文字在傳達時,有這樣的要求,同樣的道理,說話也是一樣的!
簡
??
“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話你就說話嘛,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雖然你很有誠意地看著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難道你真的想要嗎?……”
一句要不要,能說成這樣子,換誰都想打人了吧!
對于你想說的,你一定能想簡潔明了的說給他人聽,怎么做呢?
有個小技巧,說話前,能用短句就不用長句,能少用一個字就少一個字,總之就是為了簡潔
信
說話言而有信,是建立信用的根本。
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下令在城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搬走這根木頭,賞金十兩。群眾不信,沒人一試。
賞金提高到50金。有人站起將木頭扛走。被賞五十金。這一舉動,立刻樹立起了威信,使得變法得到推廣。
古人為了自己語言的可信性,付出的代價可不算小。
我們在建立自己的信用時,是不是也應該多向古人學學呢?
序
大清朝有個李元度,本來是一個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領兵作戰。
曾國藩命令他帶兵打仗,每打一次仗就敗一次,屢敗不爽。曾國藩很生氣,準備寫奏折彈劾他,在他的奏折上有“屢戰屢敗”這樣的話。
曾國藩的幕僚中有人為李元度求情,把“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意思變得大不同。李元度不但因此被免罪,還得到皇上的嘉獎,獎勵他頑強不屈的斗志。
看見了吧!說話順序的重要性!說不準有了小小的改變之后,你也能喜從天降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