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最好的大片”,來了?
前幾天毒舌北美小分隊的@西多剛寫過它,他看完后激動得不行。
前天,Sir特地去了東莞“杜比影院”,第一時間看了片。
嗯……不是裝逼。好雖好,但還有一些小缺憾。
缺憾,倒不是一些網(wǎng)友說的“煽情”,而在別處。
咱們留個懸念,下面一并聊——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zhàn)》
War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它的好,這幾天被說得太多。
技術(shù)、細致的動作捕捉、流暢的鏡頭設(shè)計、配樂處理......
故事,史詩級的內(nèi)核,多種類型的混搭。
但Sir覺得,這些個好,還沒說完。
這一部的副標題,叫“終極之戰(zhàn)”。
表面上,是一部“戰(zhàn)爭片”。
開篇的叢林遭遇戰(zhàn),猿猴老窩偷襲,高潮的三方混戰(zhàn)。
場面、裝備全面升級。各種爆破,壯觀程度不輸爆炸貝。
但電影的絕大部分時間,很平靜,很克制。
這份克制,除了歸于導(dǎo)演敘事的沉穩(wěn)外,很多也是猩猩們營造的——
猩猩的語言少,猩猩的互動是半沉默式的,猩猩的情感需要你觀察,猩猩內(nèi)心的轉(zhuǎn)變也需要你細心體會……
所以Sir欣賞這份克制,不急不躁。
對于臉盲癥(是的這次不怪你),以及沒看過前兩集的同學(xué)來說,有可能對眾多猩猩角色感到懵逼。
而這恰恰是Sir想先說的——要看爽本片,就要讀懂各位猩猩。
因為這部電影把宏大沉重的議題、無數(shù)細思極恐的細節(jié),都藏在主角以及一個個看似陪襯的角色里。
我是劇透預(yù)警的分割線
說起《猩球3》角色,繞不開這個系列的靈魂——
凱撒
(安迪·瑟金斯 飾)
這一部的凱撒,毫無疑問,老了、弱了。
豆瓣網(wǎng)友@chuchu評價:
凱撒全程智商下線
“智商下線”、“走下神壇”,都對。
但Sir并不認為這是缺點。
反而,通通指向終章所討論的核心——感性。
人類最大的敵人,最普遍的弱點,恰恰是不受控制的情感沖動。
為什么無欲無求是最高境界?因為七情六欲,最難割舍。
這一次,凱撒正是染上了這種“惡習(xí)”。
以前,他不會離開族群。
凱撒是猿猴的首領(lǐng)、精神支柱、強大后盾。
他也深知這一點,有危險,他沖第一個;有分歧,他做決定。
但始終,沒有離開過“猴子猴孫”們。
這一部開始,為族群遠征探路的任務(wù),凱撒交給了兒子,而他自己,則穩(wěn)坐中軍帳。
但后來因為仇恨,他第一次孤身離開,不顧同伴生死,開始“犯二”。
以前,他不會笑。
除了童年之外,成年凱撒給人的印象,都是一些嚴肅的形容詞——冷靜、兇狠、強大、理智。
在動作捕捉的技術(shù)下,這張猿臉作出過上千種出神入化的表情。
唯一……沒有笑。
他也不是沒有開心過。
當(dāng)他與人類共同努力,成功通電,人類聽到輕快旋律,手舞足蹈,他一臉懵逼。
中槍獲救,與兒子重逢,他也只是極輕微地顫動一下嘴角,又馬上收起。
這一次,Sir忘記他在哪個情節(jié)如此快樂,但卻真切地記得,他大幅度上揚的嘴角。
這是Sir第一次看到成年凱撒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
這是走下神壇嗎?
最諷刺的一幕,是人猿雙方老大談判。
人說猿:你太感情用事;猿說人:你心無仁慈。
仿佛,人在說猿話,猿在說人話?
曾經(jīng)的凱撒,口頭禪是什么?
“猿不殺猿(Ape don't kill ape)”。
本部中卻一再為親人動情,被仇恨控制,期盼“仁慈”。
這并非智商下線,而是變感性了。
在Sir看來,情感,正是這部系列終章討論的東西。
不僅凱撒,幾乎每個角色都背負了一種情感標簽。
上校
(伍迪·哈里森 飾)
上校,特種部隊的頭頭,被士兵稱為“惡魔”。
不僅在敵后冷酷指揮,還親自上陣,刺殺凱撒;不僅殺猿,還殺人。
沒有一絲憐憫,面對凱撒反撲也毫無懼色。
有種納粹氣質(zhì)。
一個細節(jié)。
邊界的軍營中,特種部隊每天早上都整齊列隊,接受上校檢閱。
上校懶洋洋走出房間,站在高高的陽臺,用剃刀刮著他的光頭,俯視眾士兵。陽臺下面,豎掛著一面臟兮兮的美國國旗。
你想到了誰?
對,《辛德勒名單》的那位同樣喜歡裸著上身的納粹軍官,阿蒙葛斯(拉爾·費因斯 飾演)。
同樣的陽臺“惡魔”,居高臨下,俯視被抓的猶太人——
他以為自己有資格“種族歧視”。
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凱撒智力很高時,也由衷發(fā)出一種“這等智商怎會出現(xiàn)在猿猴身上”的感嘆。
他的這種絕對權(quán)威和殘忍,通過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而體現(xiàn)。
殺完,他就割掉了身體上那一根殘存的情感尾巴。
他是人,卻時刻追求著消滅感性。
他認可生存,卻也認為生存,必須由鮮血和屠戮鋪就。
諾瓦
(阿米爾·米勒 飾)
上校代表正常的未退化人類,而諾瓦則是退化人類的代表。
凱撒等一行猩猩,在尋找上校復(fù)仇的路途中,路過一座小村莊。一個砍柴歸來的男人突然出現(xiàn),企圖掏槍,被凱撒擊斃。
但村里不止一個人。
在一所房中,凱撒發(fā)現(xiàn)了一位不會說話的小女孩。
啞巴?不。
曾讓猿猴進化、人類致死的病毒,發(fā)生變異,被感染的人類會退化,喪失語言能力,智商下降,認知減退……
諾瓦,就是被感染的人類之一。
第一遍看的觀眾,可能會錯過兩個細節(jié)——
諾瓦走出房子,看到被凱撒打死的男人(極有可能是她的父親),諾瓦沒有震驚恐懼,而是原地呆站。
后來,在身邊一直照顧她的黑猩猩犧牲,諾瓦卻俯身擁抱,落淚啜泣。
你看——
親人死,她沒哭;猿死,她卻哭了。
退化的人類,遺忘了人類親情,卻仍可以在情感上進化、覺醒。
《猩球1》講的是擁有智慧的猿,成為高于人類的存在;
《猩球2》揭示出猿和人類,其實本質(zhì)沒有區(qū)別;
《猩球3》的設(shè)定則是:
進化的猩猩越來越像人,而人越來越像曾經(jīng)的猩猩。
《猩球3》并沒在這個設(shè)定上深挖,但卻讓諾瓦這個角色變得清奇動人。
如果說擁有智慧的猴更高級,那么失去智慧的人,反而更加單純。
猿猴做什么動作,她也跟著學(xué)什么,不知危險地走進兵營,如入無人之境。
片中,也正是諾瓦的單純,給了凱撒振作的勇氣。
看來人變得像猿,未必是件壞事?
同時,猿變得像人,也未必是件好事。
不信,你看他——
壞猿
(史蒂夫·茨恩 飾)
宋小寶……不對,史蒂夫·茨恩扮演的壞猿,絕對是《猩球3》的點睛之筆。
瞧著一臉損色,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猿。
不會打手語,但英語說得極溜;身上的毛已經(jīng)半禿,走在雪地里,還穿一件很鄉(xiāng)土氣質(zhì)的羽絨服;走個路都能摔,人還沒起來,嘴上先說:“我沒事,我沒事”。
人情世故、圓滑懦弱、幽默逗趣,他都會。
哪還有點猿樣,簡直是披著猿皮的人。
別看他這樣,在情感上,他可是最高的進化等級(后面說)。
相比系列的前兩部,《猩球3》加入了不少“喜劇片”元素,壞猿“宋小寶”,輸出了大部分笑點。
還有Sir最愛的那場戲,猩猩集體越獄。
整個過程幾乎沒有對白,純靠畫面和配樂制造笑果——
壞猿從下水道上方挖洞救猿,不巧挖到了看守士兵的腳邊,旁邊的猿猴一臉震驚看著壞猿,又擔(dān)心被士兵發(fā)現(xiàn),非常僵硬地把視線看向別處。
有不少網(wǎng)友吐槽說,《猩球3》相比前兩部不夠嚴肅,漏洞多,還煽情。
確實,最后大戰(zhàn),看到對面漫天的直升機,這邊卻在用石頭和樹枝建防御墻......是有點搞笑。
建完防御墻,還在自家留倆油桶,炮彈把地都炸平了,偏偏就炸不著油桶......
這是真·bug。
但煽情,Sir覺得本片大可以不背這個鍋。
因為情感恰是終章的落點,情感對于本片的猩猩們,是進化的最后一道關(guān)口。
仔細想想——
智商上升,代表著猩猩的進化,但這,就是全部嗎?
不,情感(包括沉重的親情、仇恨或者日常的幽默),才是更全面的進化。
縱觀整個系列,幾乎呈現(xiàn)了物種進化的各個標志性階段:
拿凱撒來舉例。
第一部他擁有的,是“意識”,病毒讓他覺醒,但他卻依然是一個人猿并存的復(fù)雜體。
第二部展現(xiàn)的,是他的“理智”,不被情感左右,讓他的智慧顯得尤其高大,甚至蓋過人類的存在。
意識不能讓他稱王,但理智可以。因為意識是藥物形成的,是個猴都有;而理智,卻是凱撒經(jīng)過后天的斗爭和經(jīng)驗?zāi)ゾ毘龅?/b>。他掌握了思考的邏輯性,才能鶴立雞群。
第三部,摻進了最復(fù)雜的情感。
你肯定懂,情感雖然與生俱來,但如何應(yīng)付它,卻是需要反復(fù)練習(xí)的人類本能。
加上情感往往具備了反邏輯的感性,它一旦發(fā)生巨大沖擊,凱撒必然會像無知兒童一樣不知所措——因為在進化的道路上,他才剛?cè)腴T。
這也是Sir不想附和網(wǎng)友說的“煽情”的原因。
雖然那些似乎套路的情感戲,比如凱撒應(yīng)付親情損傷的笨拙,他單純而沖動的仇恨,的確看起來都不特別。
……當(dāng)然不特別,因為于人類早已司空見慣,頻繁接觸人類的動物園壞猿“宋小寶”,更是見得多。
但觀眾眼中的老凱撒,其實就如現(xiàn)實中“父親眼中的幼子”。
初生幼子所有的笨拙,解決問題的緩慢理解過程,都是成長理所當(dāng)然的必經(jīng)。
這也解答了本片敘事上的平穩(wěn)克制,因為它要為凱撒情感的成長鋪路,這條情感之路無法鋪得太急,原因如上。
所以,《猩球3》在Sir眼中,是有兩個結(jié)尾并行的。
一個是顯性結(jié)尾:
凱撒帶領(lǐng)眾猿找到樂土,圓滿死去,happy ending(這是票房保證)。
一個是隱性結(jié)尾:
凱撒終于完成了進化三部曲,從一個孩子開始,做完意識、理智、情感三道大題,最終領(lǐng)悟了繁衍、生存甚至是死亡的意義。
能做出這等命題的大片,當(dāng)然不差。
但最后。
Sir還想說一點小遺憾——
說到猩猩電影,必會聯(lián)想起曾經(jīng)幾部經(jīng)典名作。
不管是50年前美國著名導(dǎo)演富蘭克林·沙夫納拍出的《人猿星球》(第一部),還是2001年蒂姆·伯頓重拍版的《決戰(zhàn)猩球》,甚至彼得·杰克遜翻拍版的《金剛》,其實都是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非人類的錯位視角,來反觀人性。
很慶幸,它們探討出的東西如此新鮮,以至于Sir到今天都難忘。
單說結(jié)尾吧,第一部《人猿星球》最后一個鏡頭,就引人發(fā)冷汗——
宇航員泰勒逃出人猿控制,走在沙灘上,竟發(fā)現(xiàn)了殘留的自由女神像。
原來,這個被人猿統(tǒng)治的“外星球”,正是兩千年后的地球……
2001年蒂姆·伯頓重拍版《決戰(zhàn)猩球》的結(jié)尾,更為恐怖——
男主穿越到未來的地球,走到林肯紀念堂前,可回頭一看,林肯雕像竟然是一只猿猴。
仔細看這位猴林肯的眼神,雖然也有幾分類似凱撒,但其中引起的不適聯(lián)想,顯然是凱撒無法比擬的,因為它的背后,不是一只智商超人的猩猩,而是人類被占有的整個未來。
人猿系列的主人公費盡心機實現(xiàn)的目標,其實只是巨大陰影中的一個小點,能引發(fā)觀眾這樣量級的思考,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絕望,哪里還需要什么happy ending?
甚至可以再武斷一點:這類幻想片,有happy ending的存在,其實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一種故事的虛假性。
全程緊張,結(jié)尾渾身一涼,然后腦洞不絕,多年不忘——
不得不說,這才是經(jīng)典大片能帶來的高級感受,而《猩球崛起3》,還達不到。
《猩球》三部曲真正完整和延續(xù)的,只是圍繞凱撒這個角色,建構(gòu)了一部“猩猩傳記片”。
它很精彩地講了一個故事,卻沒給我們留下多少余味。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個Sir喜歡的故事,一個有余味的故事。
它是著名作家卡爾維諾改寫的意大利童話,《無畏的小喬萬尼》,講述了一個有勇氣的男孩,戰(zhàn)勝巨人、得到寶藏的經(jīng)歷(和你小時候聽過的那些差不多)。
唯一奇怪的,是卡爾維諾在結(jié)尾,惡作劇一般,加上的一句話:
無畏的小喬萬尼,有了那些金幣,成了富人,快樂地住在那幢樓里。
直到有一天,他僅僅因為一轉(zhuǎn)身,看見了自己的影子,被嚇死了。
你看,一個勇氣的小故事,帶著一個“從此幸福地生活”的俗套結(jié)尾,但大神只用一句話,就擴張了故事的外延。
它讓勇氣這種本來很單純、很童話的品質(zhì),突然變得有難度、有人生的味道了。
勇氣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弄丟的?由此引發(fā)的沉思與領(lǐng)悟,遠比一個“從此幸福生活”的無腦結(jié)尾,酷炫百倍。
而這,可能就是《猩球崛起》三部曲,真正的軟肋。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伍迪愛倫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