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開始準備做“評論”這個專題的時候我能想到的,分別是影評、時評、書評。繼而聯想到的是說話之道。
然而,我在篩選相關書籍的時候,十分驚異的發現,居然并沒有專門來寫書評的書籍。
在我看來書評應該是十分普遍而且歷史很悠久的一門學科才對。電影沒有出現的時候,書就出現了;新聞沒有成體系的時候,書就已經成體系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用牛車拉書進獻給國君,那些論述都是要給人看的,所以,到底好與不好,為什么好,有什么作用,應該是有人評價的呀。不然,那些好書怎么會流傳至今呢?
就現在來說,基本上所有的書前面都是有“序”的,一般情況下自序會介紹書本的內容以及寫作的意圖,并且會十分謙虛的表達不足之處請指正的態度;他序一般就是請一些有名望的朋友來寫,內容基本上就是對書本的評價以及推薦,當然是表揚的多。
再有,就是我最近讀過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在分析閱讀中,最后要對你閱讀的這本書做一個中肯的評價才算是完成了全部的閱讀。中肯是說,無論是結構還是內容,好的地方要肯定;有錯誤的地方要指要拿出證據來指正;不能主觀臆斷
綜上,我實在是對沒有完整的關于“如何寫書評”的論著感到疑惑。
后來,看到一篇北大歷史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在其專著《學術訓練與學術規范》中關于如何讓寫書評的章節節選才明了了原因。摘錄到這里:
書評制度
書評是一本學術雜志中舉足輕重的部分,西文學術期刊的主體是論文(Article)和書評(Review),論文往往只有幾篇,涉及的范圍不夠廣。對于讀者來說,更重要的有時是書評,因為書評才能真正反映這本刊物所涵蓋的各個方面。我們翻看一本雜志時所獲取的知識,有時并不在于論文,而在書評,這是和西方學術刊物的書評制度相關聯的。
因為中國學術期刊一直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書評制度,所以一本雜志中,主體是論文,書評只占極少的篇幅,甚至沒有書評。所發表的書評含蓋的方面不廣,大多數書評是一些對所評之書的概述和夸獎,沒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一般也不受讀者重視,只受作者和出版社的重視,因為其中一些書評是作者或出版社編輯找人寫的。
書評的內容應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是內容簡介,即讓沒有見到書的讀者可以通過你的介紹,大致了解這本書的內容。在介紹一些方面較廣的論文集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有所選擇地重點介紹一些文章,而簡單介紹其他一些文章,或者只列其名或其類別。
第二是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本書選題和內容的價值、特點,如果是前人研究過的課題,那么這本書有沒有新的角度,有沒有新的材料,有沒有新的筆法。如果是前人沒有研究過的課題,或者說研究很薄弱的方面,則從研究的題目和范圍來說明作者的貢獻或尚不完善的地方。
第三是本書的不足,包括題目與內容是否對應,內容包含的范圍是否過窄,以及材料的缺陷和論證邏輯是否合理。在指出別人不足時,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在理論、材料、研究論著/參考文獻等方面舉出證據,加以論述,避免空論。
第四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加以補正,包括訂正書中的錯誤,補充書中的不足,這些部分一定要在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才能寫出來。如果只是根據可以有兩種解說的證據,就不能輕易否定作者的觀點。
(摘自榮新江教授專著《學術訓練與學術規范》)
原來是因為中國沒有良好的書評制度,而很多披著書評的外衣的文章卻是帶著編輯或者雜志社的邀請而來,難怪會不受讀者的重視。
其實,對于大眾讀者來說會不會寫書評不重要,但是會看書評很重要。我得知道這篇書評是否中肯,才能對我選擇的這本書是否合適做出一個判斷。現在,其實很多自媒體在做推薦書這樣的事情,大多數和我一樣,介紹一下書本內容,描述一下讀后感,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專業角度分析還是做不到的,希望隨著自身積累的增加能寫出更好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