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老師,短短一個小時,講的都是帶孩子看病,孩子生病這些問題的干貨。
雖然我們都不希望孩子生病,但是生病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而且也不全是壞事。生病會造成身體機能傷害,也同時提高了身體機能。
老師講得很系統,很專業,我只利用中午吃飯時間零碎的紀錄了對自己有用的幾個要點:
1、帶孩子看病時,家長向醫生說明病情,可以把孩子基本情況,癥狀,病史寫下來,形容得更具體化。
比如發燒從早上8點38.5度,到下午2點39.5度,腹瀉5次,每次多少量,實在無法量化就可以拍一張照片。
不要用“很痛苦很難受量很多很久”這種模糊的詞語,實在不知道怎么形容病情,可以用手機錄小視頻,醫生更直觀了解病情。
2、讓癥狀迅速消失的醫療方案---快,不一定是最佳的。有些方案恢復偏慢,卻遠期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好處。
3、能局部治療的不做全身治療,能口服藥物的不用注射。靜脈輸液能不用就不用,病不重時,不要為了快速治療而用靜脈注射。輸液把血管開放了,同時雜質輸入了血液。
4、不盲目追捧新藥。
新藥和實踐經驗的老藥沒有好壞區別,沒有昂貴便宜之分,用藥只有對癥,才是適合的藥。家長要了解藥物作用目的,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5、不要隨意換醫生。
每一個第一次了解孩子的醫生,都更不了解孩子病情。每個孩子癥狀變化,順序不同,家長描述的不一致,可能會導致醫生不同的判斷,可能是不同的疾病。
所以要找就找自己相信的醫生醫院,只有這樣家長才能嚴格執行醫囑。孩子吃藥治療才不會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導致頻繁換醫生換醫院。
6、疾病是逐漸逐漸恢復的。
恢復有一個過程,發燒,咳嗽,鼻涕,好了。有些家長第一天孩子發燒,看了醫生,第二天反倒咳嗽了,以為是醫生不行,其實就是疾病的一個康復過程的不同表現。
7、食物調整合理,營養支持不能斷,只斷不合適這種疾病的食物。
有些家長看孩子發燒了,就把輔食斷了,實際上吃輔食跟發燒沒有任何關系。反而讓孩子營養不足,不能抵抗疾病。
8、并不是不生病,孩子就健康了。而是家長采取的應對疾病的方式,是對孩子有幫助還是有傷害。
9、孩子出現疾病24小時后,血液變化才會體現出來。現在查血不那么必須了,很多渠道可以查到病源。血常規檢測意義越來越少。鼻部分泌物,能準確找到病源。
10、咳嗽是癥狀,不是疾病的原因,要找原因,才能找到合適的藥。
11、關于物理降溫,多飲水,多吃液體食物,溫水泡澡,帶出體內熱量。
身體39度要退熱,但是超過38.5要用退燒藥,不是用藥了馬上起作用,起作用時已經39度了。退燒藥不要多吃來鞏固,退燒藥沒有預防作用。
發燒是人體的智慧反應癥狀,能夠增強身體抵抗力。
12、為什么很多孩子患鼻竇炎,大部分原因跟家長經常給孩子清理鼻腔,損傷鼻黏膜有關。
13、疫苗接種,一類二類都要接種。進口很多彌補了國內疫苗的不足。自費疫苗考慮在內,疫苗接種越多,患疾病幾率越小。疫苗本上沒有的疫苗一概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