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醫學發展的長河里,歷代名醫璨若星辰。他們既是傳統的繼承者,又是醫學的創新者。他們以傳統的哲學思想為本,以高尚的醫德立足,以精湛的醫術服務大眾。在他們的生平事跡中,我們學到的不僅是行醫治病之術,更有樹業為人之道。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列舉幾位知名度較高的神醫和他們有趣的小故事:
一、岐伯
黃帝時期的神醫,中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學家,被譽為“華夏中醫始祖”、“醫圣”。據傳他精于醫術脈理,名震一時。流傳至今的醫書《素問》基本上就是以黃帝詢問、岐伯作答的形式,來闡述醫學理論,可見岐伯高深的醫學造詣。
中國醫學通常被稱為“岐黃”,或者“岐黃之術”,就是以岐伯和黃帝的名字來命名的,由此可見岐伯在中國醫學上的地位。
「小故事:岐伯用香治病」
岐伯故里有很多配香的秘方和香種,有些已經失傳,有些在流傳試驗過程中被保密。民間傳說:有一年夏天,子午嶺一帶烈性疫病漫延,不少人高熱、嘔吐,身上出現斑疹、丘疹、疙疹、就像點種了一身糜谷粒,繼而發紅成片,腫脹流膿,奇癢騷疼難忍。起先,是一個人幾個人染病,不久遍及一伙人、一個部落,甚至一整個部落聯盟都沒有一個幸免。瘟疫如火,黃帝急下詔令懸賞天下能人治病,都無濟于事。
黃帝的太醫岐伯更是心急如焚,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停地遍尋能治這種病的中草藥,試用針灸,效果卻甚微。一天,岐伯路過一個部落巡查時,只見一個頭戴紅柳花枝,面涂花粉的巫婆擊打著青銅,在火堆上跳來跳去,口中不斷“呀呀”念叨著,祈禱著上天,祈禱著八方神靈。她跳著唱著,身邊卻又死了一個男童。
岐伯邊擦辛酸的淚水邊尋思著治療這種頑疾的辦法。當他把眼淚一擦,頓覺眼前一亮,似乎從天外飄來一縷縷淡淡的清香!他舉頭四望又不見是什么,而香味兒卻明顯存在。忽然,他從巫婆手中搶的酸著水的紅柳枝上發現了什么。岐伯連忙上前打躬行禮,從巫婆手中接過紅柳條兒,一聞正是紅柳花放出的香味!岐伯對著紅柳花看了很久,想了許久,像悟出點什么,一時又拿不準。回到案榻前,擺弄著衍下的新紅柳枝條,從開花的紅柳枝的花味中,他做出了大膽的試驗。
二、扁鵲
原名秦越人,是春秋時期的名醫。由于他醫術如神,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圣”、“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小故事:給蔡桓公看病」
有一次,扁鵲來到了蔡國,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桓公以后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10天后,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
又過了10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他并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10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
在腸胃里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這樣死了。
三、華佗
東漢末年的神醫,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他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藥物的先例,被后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預防理論,創編了一套健身操——“五禽戲”。
后人把華佗看做神醫的代名詞,常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來稱譽醫術杰出的醫師。
「小故事:心理療法」
華佗善于應用心理療法治病,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郡守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對郡守的兒子說:“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傳信斥責他。”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么不能說的?”
于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后,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四、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的神醫,“建安三神醫”之一,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并廣泛應用于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被譽為“中醫的靈魂所在”。
「小故事: 張仲景治窮病」
東漢時期,洛陽一帶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們缺醫少藥,不少人死于病魔。這事傳到了張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顧年邁多病,從南陽來到洛陽行醫。
無論官宦之家還是庶民百姓,凡來求診的人,張仲景都熱情接待,細心診治,每每藥到病除,以至于聲名遠播。一個冬天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張仲景家的門就被一個叫李生的孩子叩響了。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李生見了張仲景后,怯生生地說:“大人,您是神醫,求您可憐可憐我這個無依無靠的孤兒,給我看看病吧!”
張仲景讓李生坐下,拉過他的手,認真地切起脈來,然后又看過舌苔、氣色,最后肯定地說:“你根本沒有病。”
“我有病!我是窮病,請大人診治!”李生聲淚俱下地說。原來他父母雙亡,他賣掉全部家產后才勉強安葬了父母,可現在地主又逼他還賬。因此他懇求張仲景為他開一劑靈丹妙藥,醫治他的“窮病”。
張仲景聽了李生的哭訴,很久沒說話。他行醫多年,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但治窮病還是頭一回。他讓弟子給李生取了兩個饃,又沉思良久,寫下了一個藥方:白茅根,洗凈曬干,塞滿房屋。
李生看到這個藥方后,十分納悶,但又不好細問。他回到自己住的破廟后,就召集窮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來。不幾天,他們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個破廟,里里外外被茅草根塞得滿當當的。
這年冬天,洛陽一帶沒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沒下一滴雨,空氣干燥,疫病蔓延。洛陽城的達官貴人都爭先恐后地請張仲景看病。張仲景讓弟子在這里應診,自己則來到李生所住的村子,為窮苦百姓看起病來。
針對這次疫情所表現出來的病征,張仲景開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則三錢,多則一兩。其他醫生見張仲景如此用藥,也都暗中仿效。這樣,沒過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貴藥材。
藥鋪里賣斷了貨,張仲景師徒就介紹他們去李生那里購買。李生見窮人來買,就少收或不收錢;見富人來買,就高價出售。這場瘟疫過去后,李生大賺了一筆。他用這筆錢到京城買回糧食,分發給窮苦百姓。因李生為鄉親們辦了好事,鄉親們紛紛過來,合力幫他修建了一間茅屋。從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處,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李生感念張仲景恩德,更驚嘆他的先見之明,便問張仲景是如何判斷出疫情的。張仲景不慌不忙地說出了其中的道理。
原來他根據一冬無雪、氣候干燥、百病雜生的現象,推測來年春天瘟疫定會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熱、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瘟疫的良藥。?
五、董奉
又名董平,字君異,東漢末年的名醫,“建安三神醫”之一。
「小故事:杏林春暖」
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愈者栽杏1株。數年之后,有杏萬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
后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蓋源于此。
六、孫思邈
唐代名醫,被后人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不僅精于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他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以針灸術作為藥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
孫思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小故事:助女生子」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在封建社會,由于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
孫思邈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
然后,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
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愿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并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
七、李時珍
明代名醫,出生于名醫世家。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四十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
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稱《本草綱目》為“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寶”。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贊譽《本草綱目》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小故事:鼓子花藥性」
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李時珍,他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
八、錢乙
北宋名醫,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兒科醫家,被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錢乙幼科冠絕一代”。
錢乙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后人視《小兒藥證直訣》為兒科的經典著作,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小故事:錢乙救稚子」
據說有一次他被一位皇親請到家里,給皇族小兒看病。錢乙診斷之后表示,并沒有什么大不了,此病不用服藥都可痊愈。停頓了一下,他指著一直站在小兒身邊的弟弟說,這個娃兒恐怕不久要發生令人驚恐的暴病。
一家人很是生氣,覺得錢乙胡說八道。生病的沒事兒,反而是健康的弟弟得了暴病。眼見為實,他們自然不相信錢乙所言,將錢乙給轟了出去。
但是沒想到第二天,那個弟弟就突然發起了羊角風。家里人嚇了一大跳,一下子就想到了錢乙所言,趕緊再將錢乙請來。錢乙治療后,只三天那孩子就痊愈了。只從這一件事,就足以說明錢乙醫術的精明。
九、皇甫謐
三國西晉時期名醫,漢末名將皇甫嵩的曾孫,被譽為“針灸鼻祖”。
皇甫謐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小故事:知恥近乎勇,皇甫謐迷途知返」
二十歲之前皇甫謐是一個得過且過的貪玩之人。小時候母親去世便過繼給了自己的叔叔,但得到了叔母的萬分寵愛。從小無心學習,被人看做傻子一般。雖然身材高大,但不能通曉詩書,叔母望子成龍,時常對他的前途犯愁,只能心生氣憤。某天叔母為了教育皇甫謐而把他趕出家門,誰知他竟拿來瓜果呈獻給自己的叔母,本以為能平息叔母心中的怒火,不料叔母更加生氣,一把摔碎在地上,痛哭著告訴皇甫謐,如果他真的孝順,就修養身心,認真學習。從此皇甫謐一改之前頑劣的脾性,悔過自新,虛心學習,不敢懈怠。后來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醫學家、文學家。
皇后楊艷生命垂為之時,司馬炎下召讓皇甫謐進宮給皇后針灸治病,挽救了皇后的性命,由此名聲大噪。但他不愛名利,拒絕了皇上賜予的官職,回到自己的故鄉,為百姓行醫治病,并且致力于鉆研醫藥學著作,歷盡千辛萬苦,親身試驗草藥和針灸之術,一部奇書——《針灸甲乙經》橫空出世。他為世人診治疾病的傳奇故事和在醫學史上做出的貢獻也流芳百世。
在他四十歲時患了痛風病,疾病纏身,仍然不妨礙他的學習研究,有人問他為何癡迷學習,他說:“早上能夠學會一點做人的道理,即使在晚上死去也沒有遺憾了”,可以看出他對學習的喜愛程度,與他二十歲之前的不學無術產生鮮明的對比。司馬炎深知他學富五車、又有高尚的品格,有意留他他在朝為官,但他卻拒絕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反而問皇上借了一車書回家品讀鉆研,實在是一個奇葩。
十、葉天士
名桂,字天士,清代名醫。葉天士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天士幼時便隨父親學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葉天士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四大溫病學家之一,其聲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小故事:聞小便治病」
有一位富商20多歲的兒子,得了一種怪病: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語,閉目躺在書房床上。請了不少醫師診療,投了不少人參、黃芪等補藥,全部無效,商人非常著急害怕。最終找到葉天士診治。
葉天士剛一進入病人住的書房,來到床前,立即就退出房外,并對家人說:“用不著切脈,我已知道病因所在和治法了。”接著吩咐家人道:“趕快把病人轉移出書房,找一桶陳小便來,越陳越臭越好,并把它放在病人的頭邊,然后拿只空桶來,叫一個人用瓢取小便高高舉起,然后慢慢倒入空桶內,倒完再取再倒……”這樣倒了才二回,病人就開始呻吟,并喊“餓死了,快給我吃東西!”,而且一下子從床上起身,站到地上,怪病完全好了。家人問:“為什么這樣能治好病?”葉天士說:“我開始進入書房就聞到異香撲鼻,到了床邊則香味愈加濃烈,知道病人因香氣竄入體內過濃,以致正氣大量耗散,所以用陳小便的奇臭之氣來收掉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