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唯一能做的便是修煉你自己
? ? ? ? ? ? ? ? ?題記:
? ? ? ? ? ? ? ? ? ? ? ? 于零碎的閑暇,撿拾起憶海中的一葉書札,撩進溫情里,煮成點滴心語。
? ? ? ? ?《論語》一書家喻戶曉,按照錢穆先生的解釋極恰“此書所收,以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之語為主。”作為中國古典語錄體名著,少不了什么傳奇或是奇聞異事,在此無需多言。僅以此篇借題發揮小記論語心得,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相長相深!
? ? ? ? ?開篇第一語曰“學而第一”,第一章原文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 ? ?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學、習”二字。何為學?曉其繁體之文者,便易明其意。學,即,學。覺悟的“覺字頭”下面一個孩子的子,可以“人”釋之。不難言:學,即,一個人不斷覺悟之過程。一個人從誕生之日起,便不斷學習增長本領,說話、走路、哭鬧、打罵,甚至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要在成長中學習而得。老話說的好: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此言不虛! 如果說學是人生的目的(或稱無目的之目的),那么什么是方法呢?“習”而已矣。按照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習者,鳥數飛也。”即,小鳥學習飛翔,要經過數次或者無數次的嘗試才能獲得飛行的本領。由以上言之:要想不斷覺悟、學習,不斷進步、成長,練習是手段,嘗試是方法,實踐是前提。
? ? ? ? ?然而,此間還有疑惑存焉:人人均有天性,甚至有人斷言人性本善,都一樣。為何每個人的成長與人生軌跡,或者未來的發展會像我們的長相一般,各個不同呢?昨天聽媽媽打電話說,近期要參加一個“高中同學畢業40周年聚會”試想:那會是什么模樣?曾經的青蔥歲月已成昏黃的老照片里,迷離影像。青春,被時間這個永不停息的使臣,拉到了時光的荒郊野地中,淹沒在塵埃里。曾經的書的生意氣,過往的嬉笑怒罵……或許,老媽作為一個高中畢業回家務農的農民,會有些壓力。或許也沒什么不快吧,又或許那都不是事兒。別時容易見時難,心存珍惜和感念,會是40年來,給他們的最好的禮物。他們中有農民、有教師、有早點工、有護士、有教育局領導離休者、有護士……這是為何?要言之雖然“性相近”,但是在“時間”的生活里“習相遠”也!
? ? ? ? 談到這里,你會發現差距產生的原因便是夾在“學、習”二字之間的那個“時”字。時間讓他們各自修習的東西千差萬別;時運讓他們面對了不同的人生偶然,時空讓他們分道揚鑣各奔東西,各自天涯;時機讓他們各自搖身一變,成了各自的模樣。“時”真的太重要啦!“學而時習之”即,人生便是活在時間與空間組成的世界里,“學與習”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至于“之”字便是人的學習所得,即,人生的收獲或者生活“樣態”。簡而言之,人生的各種“結果”(成果、惡果、后果) 因此,“學而時習之”便是:“在有時間流淌著的空間里,在不斷實踐、磨礪中,讓自己成長的經過。”
? ? ? ? 可是疑惑二,可謂成為千古疑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即,不亦說乎?是什么意思!百度之俯拾皆是。人經歷了生活的顛沛流離,幸福喜樂,站在未來的石階上俯視往昔時,不論快樂、悲傷,不管憂傷、難過,更多的人選擇的是什么?會心一笑而過,不是嗎?曾經聽一同學說過這么一句“那些曾經讓你哭、讓你惱、讓你煩憂的所有,你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笑著把它說出來!”這話太棒了!
? ? ? ? ? 從這個角度出發,“不亦說乎?”是孔夫子站在人生的路口,再回首過往的塵埃時,抒發的慨嘆:“這些過往,不是也讓人覺得很開心嗎?”這時那些曾經被你遺忘在時光的荒郊野地里的塵埃中,或許在某一個當下的契機里,開出一朵美艷的記憶之華。在那個釋然的當下,你除了對著花笑,還有什么比這更恰當的反應?一本浩浩蕩蕩、成敗無常的《三國》看完了,你再回頭讀讀那首開篇的詞《臨江仙》:
? ? ?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王侯將相、是非成敗,豈不真是一笑視之!
? ? ? ? ?李澤厚先生認為論語中有儒家的“樂感文化”,此言甚確。笑對人生喜樂哀愁,悅待繁華來去舍得。或許,會是讓你擁有一顆柔軟的心,面對這個堅硬的世界。或許你會有一種心態“用一顆簡單的心,笑對這個復雜的世界”。
? ? ? ? ?此言,孔門三樂,第一。
窗外雨促,新晴無期,玉盤偷轉不見,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還真是——修煉你自己!
?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