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學習文化是經常忽略人性需求的。改變是需要我們懂得從“需求”入手,并和自我內心對話,傾聽內心的聲音。《心理革命》一書中說,當我們評判自我時,我們就會看不清自己的需求,繼而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這些來自內心的評判聲音通常是:我應該……,我沒辦法不得不……。這種表達方式會阻礙我們傾聽自己的需求,我們要嘗試更直接表達需求的句式:當A事件發生時,我的感受是B,因為我的需求是C,所以我現在想要D。這個句式中,ABCD分別代表了“觀察、感受、需求與請求”。
當我們能夠傾聽自己感受與需求,并能自我共情時,我們就增加了遠離抑郁情緒的可能。
這種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能讓我們的內心更安定,具體是讓我們聚焦于我們真實的需求而非我們有什么問題。
所以從傳統的心理治療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師和客戶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這種關系包含情緒距離、診斷評價和層級關系。前者總是在診斷后者。這種溝通模式,往往很難真的抵達客戶的內心。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是需要咨詢師共情他人而非詮釋他人,需要咨詢師袒露自我而非診斷他人。這種關系是真誠、開房、互通的。
很多時候,心理咨詢師會理性地理解客戶,但是這種理性的理解不等于非暴力溝通的共情。因為理性的理解還是在詮釋,是在用所學心理學知識解釋客戶的感受和需求,并不是真正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