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黃教主和AB結婚驚動了半個娛樂圈,居然有人能把這兩件事扯到一起還義正言辭地抨擊社會現狀,實在讓我蛋疼不已。最近看了幾篇文章,核心思想大概是這樣的:屠呦呦半生辛苦,潛心研究,大有現代神農的感覺,獨自一人拯救了數百萬生命 。而黃教主區區一個戲子,結個婚媒體的宣傳比獲得十個諾獎還要熱切。于是有人感慨,屠呦呦辛苦半生比不過黃教主一場婚禮秀,中國人的價值觀堪憂。
這種文章的寫作者,我送你四個字:矯枉過正。
從多方面來考慮,黃曉明結婚造成的社會影響力比屠呦呦要大,其實有很多客觀因素。
首先,對于公眾來說,關注娛樂圈的門檻本身就比諾獎要低得多。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大部分人首先會疑問青蒿素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然后再對屠呦呦的努力表示一份敬意,但是這樣艱苦奮斗最終獲得成功的例子,人們念書的時候見過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居里夫人等...所以除非是有一定專業知識和興趣的人,否則不會再多屠呦呦報以更多的關注。而娛樂圈黃教主結婚這種事兒,顯然關注門檻就低得多了。
其次,其實黃教主婚禮所包含的信息量,遠比屠呦呦獲獎要多得多。
舉個例子,我是一名擼哦擼的游戲玩家,這個游戲有個職業選手叫若風也參加了黃和AB的婚禮。婚禮上他遇到一個叫竇驍的演員,就是演《山楂樹之戀》那個男主角。婚禮上兩人正好坐一桌,就打個招呼啊,若風說:你好,我是若風,是打擼哦擼的職業選手。
竇驍就說:啊,你是打游戲的啊,在我印象里打游戲的都比較邋遢,是lower。
若風很郁悶,回家在做游戲直播的時候就順口把這事說了出去。然后...
然后竇驍的微博就被一群憤怒的游戲粉絲爆破了,當日竇驍的名字還沖上了微博熱搜榜前十...
這件事情是想說明,黃教主結婚所包含的信息量,絕不只是一場婚禮那么簡單。你看一個小小游戲選手和一個演員的對話都能引爆出這么火熱的話題,更別說這次婚禮據說請了娛樂圈的半壁江山(不是汪峰)。除此之外還有像是伴娘服裝照片的吐槽,各種各樣的段子等等...一場婚禮,所包含的信息量遠比屠呦呦的生平、獲獎要多上太多。
如果做一個比較,屠呦呦的信息量就像是一個點,而黃教主的婚禮更像是一張網。關注度高,媒體曝光率高,又有什么問題呢?
最后,為什么媒體和社會對娛樂新聞的關注度高就是社會價值觀有問題?
沒錯,我也承認當代社會浮夸成風,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對人們的價值觀影響巨大。可是現實中很多人在工作中還是非常努力的,他們認真完成工作,在工作之余也會通過學習提升自己,有些人甚至比屠呦呦付出的努力還多。在自己能夠支配的時間里,娛樂化的新聞咨詢是緊張生活的一種調劑,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需要精神娛樂的存在。
而有些人卻跳出來說,屠呦呦一生努力比不上一個戲子作秀,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完蛋了,看看別的國家,都是怎么樣的。
我倒是想說,如果新聞媒體變得跟我們高中課本一樣,整天把屠呦呦放在頭條,告訴大家:你們看屠呦呦多么努力才獲得諾貝爾獎,你們要向她學習啊!
那這個社會,才真的要完蛋了。
什么是好的社會?一句老話,一個進步的社會,理應能夠容納并且接受不同的價值觀。
不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選擇優秀或是所謂的成功。他們擁有怎樣的價值觀,物質觀,只要不是與社會道德所沖突,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中國經歷了許多年的傷痛與混亂,這樣一個巨大的國度靜下心來慢慢地發展自我的文化與社會形態,其實也就四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么短的時間,必然是要經過一個浮躁混亂的時期。其實我已經很高興的看到,現在社會上有了許多有思想,有不同價值觀并且敢于發聲的人,我相信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社會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自由。
而自由與進步的最主要前提,就是尊重。
那些居高臨下俯視著這個社會的一些人,他們心里有著濃重的優越感,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更為優秀,自己的道德感比別人要高,于是肆意綁架著別人的觀念,卻忽略了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這樣的人,和混亂年代的衛道士們又有什么區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