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正義精講279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79

卷六·脹論第三十五

6/6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于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問于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向岐伯問道:《脹論》篇里說:凡遇到脹病患者,不必研究其當下證候屬于虛證還是實證,立即用瀉法針刺就有效。

近者一下,遠者三下。

新患不久之脹病,刺治一次就可緩解;病史較長之脹病,刺治三次也可緩解。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然而,在現實中,常常有已接受刺治三次、而其脹病沒有任何緩解的情況,這是醫者在什么環節出了錯呢?

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

岐伯答道:《脹論》所說的泄刺即有效,是指在正確施針的前提下。也就是說,進針時必須刺位準確:針尖所刺入之處,須是膚肉組織內部的“空腔”處。脹病會在膚肉組織中產生的類似“氣泡”的腔室結構,該腔室結構之空虛內部,正是脹病的病氣所居留、所存儲之處。醫者進針須恰好刺入膚肉中此病氣所居的氣泡腔室,才是刺中了脹病之病氣所在的氣穴。刺中這些膚肉組織中“氣泡”之空腔內,才是刺中脹病之“氣穴”。

不中氣穴則氣內閉;

如果沒有刺中氣穴,即沒有刺中脹病之氣所在的膚肉內部之空腔,則脹病之病氣就依然駐留在體內。

針不陷肓則氣不行;

如果針尖沒有刺入“肓”處,即針尖沒有進入膚肉中病氣所在之空腔,則病氣不能被泄出,因而正氣也無法暢行無阻。

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

如果針尖刺入過深,穿越了膚肉中無肉之空腔,也即“肓”處,并刺入“肓”下或其旁周之肉質組織,則“肓”中病氣將越出“肓”腔,侵入周圍之肉質組織,激發衛氣的御敵反應(免疫防御反應——譯者注),引起陰陽二氣(在此為衛氣和病氣——譯者注)相搏斗,體現為該局部的炎癥反應。

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

像這樣,操作行針時刺位失當,則對于引起脹病的病氣,雖然醫者行針的主觀動機是想將病氣泄出,但實操的客觀結果卻是病氣根本沒有被泄出。這樣,脹病當然就無法緩解。

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

如果泄刺治療了三次,脹病卻沒有緩解的,則醫者必須改變原有的行針位置,仔細尋找病氣所在的“肓”處(膚肉組織中的氣泡之空腔——譯者注),泄刺該處,直到脹病緩解才能停針。如果一直沒有緩解,就一直仔細尋找“肓”處,并刺入該處以放泄病氣。

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

只要刺對地方、用對補瀉手法,脹氣病100%可以治愈,怎么可能會治不好的呢?

其于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

刺治脹病時,必須仔細審查,尋找肌膚的膨脹點位所在,也即膚肉中各處“肓”之空腔所在。若該肓處病氣有余,則此處一定有膨脹現象,應該用泄刺法行針對治;若該肓處正氣不足,則此處一定有塌陷現象,應該用補刺法行針對治。

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只要行針操作正確,以針刺法治愈脹病,就像鼓聲一定會隨著鼓錘在鼓面的敲擊而來,怎么可能會治不好呢?

~~~~~~~~~~

老黃歷擇吉,2024.9.27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78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80


推薦:猴子森林1~121(靈樞經正義精講1~520)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76 卷六·脹論第三十五 3/6 原文: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
    老黃歷擇吉閱讀 295評論 0 1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130卷三·經脈第十9/23 原文: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
    老黃歷擇吉閱讀 232評論 0 3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16 卷五·熱病第二十三 3/8 原文: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
    老黃歷擇吉閱讀 141評論 0 1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187 卷四·四時氣第十九 2/10 原文: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膚脹,為五十七...
    老黃歷擇吉閱讀 409評論 0 3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8卷一·九針十二原第一8/10 原文: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
    老黃歷擇吉閱讀 302評論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