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79
卷六·脹論第三十五
6/6
原文:
黃帝問于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于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問于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向岐伯問道:《脹論》篇里說:凡遇到脹病患者,不必研究其當下證候屬于虛證還是實證,立即用瀉法針刺就有效。
近者一下,遠者三下。
新患不久之脹病,刺治一次就可緩解;病史較長之脹病,刺治三次也可緩解。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然而,在現實中,常常有已接受刺治三次、而其脹病沒有任何緩解的情況,這是醫者在什么環節出了錯呢?
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
岐伯答道:《脹論》所說的泄刺即有效,是指在正確施針的前提下。也就是說,進針時必須刺位準確:針尖所刺入之處,須是膚肉組織內部的“空腔”處。脹病會在膚肉組織中產生的類似“氣泡”的腔室結構,該腔室結構之空虛內部,正是脹病的病氣所居留、所存儲之處。醫者進針須恰好刺入膚肉中此病氣所居的氣泡腔室,才是刺中了脹病之病氣所在的氣穴。刺中這些膚肉組織中“氣泡”之空腔內,才是刺中脹病之“氣穴”。
不中氣穴則氣內閉;
如果沒有刺中氣穴,即沒有刺中脹病之氣所在的膚肉內部之空腔,則脹病之病氣就依然駐留在體內。
針不陷肓則氣不行;
如果針尖沒有刺入“肓”處,即針尖沒有進入膚肉中病氣所在之空腔,則病氣不能被泄出,因而正氣也無法暢行無阻。
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
如果針尖刺入過深,穿越了膚肉中無肉之空腔,也即“肓”處,并刺入“肓”下或其旁周之肉質組織,則“肓”中病氣將越出“肓”腔,侵入周圍之肉質組織,激發衛氣的御敵反應(免疫防御反應——譯者注),引起陰陽二氣(在此為衛氣和病氣——譯者注)相搏斗,體現為該局部的炎癥反應。
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
像這樣,操作行針時刺位失當,則對于引起脹病的病氣,雖然醫者行針的主觀動機是想將病氣泄出,但實操的客觀結果卻是病氣根本沒有被泄出。這樣,脹病當然就無法緩解。
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
如果泄刺治療了三次,脹病卻沒有緩解的,則醫者必須改變原有的行針位置,仔細尋找病氣所在的“肓”處(膚肉組織中的氣泡之空腔——譯者注),泄刺該處,直到脹病緩解才能停針。如果一直沒有緩解,就一直仔細尋找“肓”處,并刺入該處以放泄病氣。
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
只要刺對地方、用對補瀉手法,脹氣病100%可以治愈,怎么可能會治不好的呢?
其于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
刺治脹病時,必須仔細審查,尋找肌膚的膨脹點位所在,也即膚肉中各處“肓”之空腔所在。若該肓處病氣有余,則此處一定有膨脹現象,應該用泄刺法行針對治;若該肓處正氣不足,則此處一定有塌陷現象,應該用補刺法行針對治。
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只要行針操作正確,以針刺法治愈脹病,就像鼓聲一定會隨著鼓錘在鼓面的敲擊而來,怎么可能會治不好呢?
~~~~~~~~~~
老黃歷擇吉,2024.9.27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78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