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河九鼎
如果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博物館是不錯的選擇。
可任憑我去過許多地方,也看過許多地方的博物館,卻還是被一只雞,準確地說是被一個以雞為主題的博物館給震撼了。
那么問題來了,一只雞也能做博物館嗎?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這個地方就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卓資縣。
說起馳名全國的“雞”,除了卓資山熏雞,還有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以及咱梅州的客家鹽焗雞。
可能夠把名雞打造成博物館的,恐怕也只有卓資了。
在去參觀熏雞博物館之前,來自臺灣的張老先生就極力推薦,他說我應該會感興趣,因為記者的職業習慣,會有一種獵奇心理,又因為對歷史文化的研究,也會有不一樣的視覺。
進去的時候是晚上八點多,在有些許朦朧的黃色燈光下,一只碩大的熏雞陳列在眼前,背后是一副“百雞圖”,形態不一,各有千秋。
往里面的展廳走去,還有用六十多種字體寫的“雞”,以及古詩里與雞有關的詩句,似乎聞到了一股文化的氣息。
除了歷史與文化層面,博物館還從種類、地域分布、產業養殖、制作工藝等方面展現了卓資山熏雞的“前世今生”。雖然是圍繞著“雞”來做主題,但看到的又不僅僅只是“雞”。
這種“言在此,意在彼”的布局,確實讓我眼前一亮。
其實,雞一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還沒有計時工具的遠古時代,“雞鳴”就作為一種衡量標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作息。《詩經》中還有這么一首鄭國民歌《女曰雞鳴》,說的就是妻子聽到雞都打鳴了,叫丈夫趕緊起來勞作。“雞鳴而起”、“聞雞起舞”等成語的誕生也是最好的證明。
對于古人而言,雞不僅是一種良禽,還被視為具有“文、武、勇、仁、信”等優秀品質。
甚至,古人還認為雞能辟邪,只要一打鳴,就能趕走鬼怪。看過《鬼吹燈》的都知道,在摸金倒斗之時都會以“雞鳴燈滅”為準則。
從民俗上的角度來說,雞一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一種吉祥物,是“鳳凰”的化身,蘊含著“龍鳳呈祥”的美好愿景。在《太平御覽》里,還有這么一句:“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能站在高岡上名叫,有翅膀卻不能飛,這說的不就是“雞”嗎?
而在文人騷客的詩詞里,也可以覓得雞的蹤影。比如李賀的“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張籍的“晨雞喔喔茅屋傍,行人起掃車上霜”,李白的“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追溯雞的歷史,從4000多年前馴化,到1800多年前開始食用,時至今日已成為一種普遍流通的食品。
以這個角度來說,一只雞也確實可以做博物館。因為它不僅有歷史淵源,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代表了一個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