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覺得有了錢才有資格去理財,后來我慢慢發現只有學會理財才會有錢。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此,分享一下我的理財小心得。
(一)做預算。
首先分析自己每月有哪些是必要支出(即不可削減的),然后哪些是非必要支出,做出適當的預算,以更好地控制沖動消費。每月關注自己是否有超支情況。
(二)養成記賬的習慣。
我用的是“隨手記”app,養成每天記賬的習慣,月底關注全月消費項目的占比情況,了解自己當月消費最多的前五名項目,是否合理。
(三)存錢。
我很認同一個理財公式:“收入-儲蓄=支出”!要從“月欠族”或“月光族”進化成為“月余族”,入門點就是攢錢!通過每月的強制儲蓄來積累資金,為日后的理財之路打好基礎。還有一個誤區,有些人覺得理財=省錢過苦日子,我不這么認為!學會理財是學會對自己手上的資金進行升值管理,所謂“錢生錢”。
每月強制自己存定額的錢,需要有風雨不改的決心和恒心!
(1)放少量備用金在一張常用的儲蓄卡里,以方便急用時可以隨時取錢。
(2)放大約3-6個月的生活備用金在余額寶,作為短期增值。
(3)適量配置90-365天的理財產品(可以選擇大型安全的P2P),作為中期增值。
(4)也可以考慮每月的基金定投,每月最低100元,是積少成多的好方式。好處是分散風險,平均成本。缺點是需要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此處分享一個金融學上的“72法則”:用來計算在利息不提出來,利滾利,投資一個年化收益率不變的理財產品,多少年我們的本金可以翻一番。72÷固收類理財的年化收益率。比如投一個理財產品10萬,年化收益9%,72÷9=8,也就是8年的時間,10萬變20萬。
(四)把錢花在刀刃上。
存錢的意義在于讓自己有節制、有計劃地花錢,知道哪些地方必須花錢,哪些地方不該花錢,哪些地方該多花錢還是少花錢。以下舉一些本人正在實踐的理念:
(1)長期使用的,盡量買好一點的。
(2)定期盤點衣服庫存,以免造成多買或買了忘記穿的現象。
(3)不囤積生活消耗品,保持夠用的數量即可。
(4)護膚品化妝品用完再買。
(5)買十件便宜的不如買一件質量更好的可以穿久一點。
(6)養成出門帶杯子裝水的習慣,我習慣帶茶水出門,渴了可以喝,避免了買飲料的支出。
(7)購物前問自己:“真的必要嗎?”要因為需要才買,而不是因為便宜而買。
(8)生活用品需要買什么先列好清單,直接在網上搜索選購。我平時沒什么特別需要極少逛超市。
(9)物盡其用。
(五)合理使用信用卡或白條之類產品。
(1)把信用卡的免息期用到極致。可以開兩張賬單期不一樣的信用卡,可以錯開消費。
(2)合理使用白條之類的產品,例如花唄、京東白條等,都有免息期。
(六)購買保險,多份保障。
除了醫保,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或為父母配置適合自己的性價比高的保險。
以上是本人一些愚見,僅供參考。
希望大家都能學會尊重錢,學會和錢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