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這則故事,引出一副妙聯,并造出一個新漢字
文\常清君
?
鄭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體平臺發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專業知識、自身經驗以及人生閱歷等,經過獨立思考后,認真撰寫并反復修改的原創作品。
?
常清君導讀:對聯,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獨有的一種文學體裁,又稱門對、春聯、對子、楹聯等,講究字數相等、詞性相同、意思相關、平仄相對。歷史上流傳下來不少有關對聯的故事、典故,即“聯話”。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于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
一、進京趕考遇征聯招婿
話說王安石年輕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途徑一個叫馬家鎮的地方,當時天色已晚,他便決定留在鎮上歇息。晚飯之后閑來無事,遂上街閑逛,瞧見前面一大戶人家的宅院外面掛著一盞走馬燈,燈光閃爍,分外耀眼。門前人頭攢動,又聽人們議論紛紛,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也走上前去觀看,原來是這家的主人馬員外在以征對聯的方式,為自家女兒選擇佳婿。
王安石走近仔細一看,燈上所張貼出來的上聯是∶
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
常清君在這里順便說一下,“走馬燈”是中國古代一種供人們觀賞的花燈。中間一般安置一個可轉動的輪子,上面貼著紙剪人、馬等像,輪下燃蠟燭,熱氣上騰,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隨之而旋轉。
在常清君看來,這幅上聯巧妙運用了頂針、重復等手法,區區十一個字里面,“馬”字和“燈”字就重復使用了三次,“走”字則重復使用了兩次,而且還十分應景,因此若想要對出佳聯,難度的確不小。
王安石立在那里想了好久,卻一時不得對句,只得先回旅店歇息,第二天便匆匆離開馬家鎮,進京趕考去了。
二、科場應考再遇考官出聯
進京到了考場,王安石文思如泉涌,揮筆疾書,很快第一個交了考卷。考官見他如此迅速答完了卷,想必此生聰明過人,已有喜愛之意。為了進一步試其才華,考官便指著考場門外正迎風飄揚的飛虎旗,出了上聯:
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讓王安石對下出聯來。
常清君也在此順便說一下,“飛虎旗”,在古代一般指繪制有飛虎圖形的旗幟,主要是古代帝王、官員儀衛及軍隊用旗。
這幅上聯,與先前馬員外家出的那副上聯的手法如出一轍,也是巧妙運用了頂針、重復等修辭。
王安石聽了考官所出上聯后,大喜過望,心想:“世上竟有如此巧合之事!”便立刻不假思索的以馬家出的那副上聯,來作為下聯應對考官。
考官沒想到王安石竟然如此迅速地對出了工整的下聯,非常吃驚,心里念道:“這位考生果然很有才華!”
三、雙喜臨門造出新的漢字
科舉考試結束之后,王安石還惦記著馬家征聯擇婿的事,且自己已有了佳對,便馬不停蹄地急匆匆再次趕到馬家鎮,一打聽,居然鎮上依然沒有人對出下聯來,便徑直走進馬家,聲稱要應對。
馬員外正為至今無人對出下聯而焦急呢,聽說有人主動來應對,急忙命家人“筆硯伺候”。
王安石提起筆來,一氣將考官出的上聯,又作為下聯寫了出來。馬員外仔細看了幾遍王安石書寫的下聯,感覺真乃十分高超的妙對,簡直喜出望外,當場決定招王安石為女婿,擇定吉日,就在馬家成婚。王安石與馬家千金結婚那天,突聽門外有人高聲來報喜:“王大人金榜高中,請明日進京赴瓊林宴!”
常清君還在此順便說一下,“瓊林宴”,本指宋代皇帝于瓊林苑設宴款待進士。后泛指在禮部宴請新科進士的宴會。王安石不禁心花怒放,心想:“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兩件人間大喜事,我都遇上了,這不是喜上加喜嗎?”
于是他便揮筆在一張紅紙上寫了個大大的“囍”字,即我們平時所說的“雙喜”,讓人貼在大門外。據說,這就是“囍”字的來歷。
常清君再將這幅妙聯一并寫出來:
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
常清君云:半山好福氣,雙喜臨門自快活。
常清君用心用情寫好每一篇原創文章,期待著您的關注、點贊和評論
原創作品,如若轉載等,請標明文章作者、出處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