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絡
李商隱
井絡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設劍為峰。
陣圖東聚夔江石,邊柝西懸雪嶺松。
堪嘆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龍。
將來為報奸雄輩,莫向金牛訪舊蹤。
【注解】
1.?井絡:古人據天空星宿的位置,劃分地面上相應的區域,稱為星宿分野。“井”即井宿,通常所說的二十八宿之一,是南方第一宿。其星群形狀如網,故說井宿是兇險之星。絡是網絡的意思。“井絡”對應的分野即岷山或蜀地。《蜀都賦》(晉-左思):“岷山之精,上為井絡。”《河圖括地象》:“岷山之地,上為東井絡”
2.?天彭:即天彭門。《元和郡縣志》:“彭州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
3.?陣圖:即八陣圖。古代用兵的一種陣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4.?夔:即夔州。夔州城雄踞瞿塘峽口,形勢險要,歷來是川東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地。唐武德二年(618年)以信州改名,治人復縣(貞觀中改奉節縣,即今重慶奉節縣東。宋移今治)。天寶元年(742年)改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夔州。轄境相當今重慶市奉節、云陽、巫山、巫溪等縣地。
5.?邊柝:邊地軍營巡夜打更的梆子聲。唐孫逖:“永罷邊柝,遂清虜庭。”宋司馬光詩:“投壺邊柝靜,倚馬檄書成。”
6.?雪嶺:即今四川岷山。《元和郡縣志》:“雪山在松州嘉城縣東八十里,春夏常有積雪,故名。”這一帶是唐與吐蕃的分界。
7.?杜宇:即杜鵑鳥。據《成都記》載:杜宇又曰杜主,自天而降,稱望帝,好稼穡,治郫城。后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宋王安石之十五:“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8.?先主:指蜀漢先主劉備,《三國志-周瑜傳》:“(劉備)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9.?奸雄:本指淆亂是非的辯士。后指弄權欺世、竊取高位的人。這里指懷有割據野心的人。《錦樹行》(唐-杜甫):“自古圣賢多薄命,奸雄惡少皆封侯。”
10.?金牛:古川陜間棧道名。蜀道之南棧,舊名金牛峽,故自陜西省勉縣而西,南至四川省劍閣縣之劍門關口,稱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漢中入蜀者,必取道于此。?
簡譯:
此詩當是大中五年(851),李商隱赴東川幕府初進蜀地時,有感于這里曾是諸侯們割據叛亂的有利場所,感而所作。井絡,即蜀地。
蜀地雖然上應井絡星宿,下踞雄關天彭門,即使再險峻,和整個天下相比也不過是個巴掌大的地方,更不用夸口什么劍門山天險了。
當年諸葛亮曾在東川聚石布成八陣圖,但是守住了東吳的進攻了嗎?西川有作為軍事要塞的雪山,但是邊柝之聲不絕于耳,也沒有阻擋住外族的入侵呀。
可嘆的是據蜀稱王的望帝最終沒有完成復國之志,化為了啼血的杜鵑。都說先主劉備可能是真龍,可是他固守蜀地,最終不也是沒有完成恢復漢室之志嗎。
所以,正告那些奸雄之輩,不要妄圖憑借形勢險要的蜀中,進行割據分裂國家的夢想,那樣只能會重蹈失敗的覆轍。
脈絡淺析:
這是一首感懷詩,通過對歷史上在蜀地欲憑借天險要塞,而阻御外敵、稱王復國,都沒有成功的事實闡述,諷刺和批判了妄圖割據稱王的奸雄之輩。
首聯直接表明觀點,蜀地雖險,不過一掌之中爾,不要夸耀其固若金湯呀。“一掌”和“漫夸”為傳神之筆。
頷聯承接上聯“漫夸”之意,寫為什么不要漫夸。列舉列了兩個事例,一個是在東川諸葛亮曾聚夔江石布下八陣圖,可是并沒有取得勝利。二是在西川歷來都有邊防軍駐守在雪山,可是也沒有擋住西部少數民族的侵略。這兩句都是說一半,留一半,就好比“猶抱琵琶半遮面”,意在言外。
頸聯承接上聯之意,繼續列舉“不要漫夸”的事例。一個是望帝的故事,使用了“杜宇啼血”的典故,望帝因失國而亡,死后化為杜鵑。二是劉備固守蜀地,欲恢復漢室江山,最終也沒有成功。
尾聯是詩之主旨所在,不要妄圖憑借形勢險要的蜀中進行割據而分裂國家。使用了順承關系流水句,上句說的是要正告奸雄輩,下句是正告的內容。結句“莫向金牛訪舊蹤”意味深長。
整首詩使用了順承關系流水句句法,以及借代和典故的修辭語法,有力地諷刺和批判了妄圖仗天險而割據稱王,分裂國家的奸雄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