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過小年了,可是卻一點年味都沒有,閑來無事看了幾集《舌尖上的中國》,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想要繼續看下去,我感嘆原本簡簡單單的食材在一雙雙巧手下變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我感嘆原本普普通通的菜肴竟然有傳承千年的文化氣息,我感嘆原本平平凡凡的勞動人民因為制作食物瞬間頭頂罩上了大師的光環。感嘆過后我又有點遺憾,我就一直遺憾家鄉就沒有值得展示給是人的特色食物,直到過年吃上年夜飯。
其實在農村,大家都會把過年和吃聯系在一起,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每年的臘月,村里家家戶戶就開始為年夜飯做準備。有詩為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就是因為陸老爺子的一句詩 ,喂了一年的雞鴨鵝不幸的難逃被宰殺的命運,村里要是誰家殺豬,整個村子都熱鬧了起來,鄉親們有的上門買肉,有的去幫忙,還有的純粹為了看熱鬧,到了晚上大方的主人還會留上門幫忙的人吃飯,村里的孩子也可以趁機一飽口福,吃完就在燈光下到處亂跑玩耍,好不熱鬧。
宰殺后的家畜被收拾干凈后,還會經過腌制,晾曬,上鹵,再晾曬,再上鹵……最后才儲存在家中,成為年夜飯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可是光有咸菜是不夠的,家里種的大豆被加工成豆腐,菜園里有現成的白菜,蔥蒜……當然還有一些像瓜子、糖果等家里沒有的,就要上鎮上趕大集置辦年貨,所以年關將近的鎮上就熱鬧了起來,小販的叫賣聲,婦女的討價還價聲,孩子的哭喊聲讓整條大街充滿了年味兒。
忙碌了將近整個臘月,還有幾天就要到大年三十了,家里的老人,婦女就開始忙著加工年夜飯要用到的食材,腌制好的雞鴨鵝還有豬肉要放在鍋里加水煮,煮到肉質松軟容易咀嚼時方可停火;當然要準備一道年夜飯必不可少的菜肴——圓子。可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盼著外出的家人早點回家。父母盼著孩子,婦女盼著丈夫,孩子盼著父母。年夜飯最好的滋味要等到一家人團聚……
終于到了大年三十,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時,一家人早早就起了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這天最高興的要數老人和孩子了,老人們一整天看著兒孫滿堂嘴角都掛著幸福笑容,孩子們則穿上新衣,到處盡情地玩耍,男人們忙著貼春聯,女人們忙著準備過年的重頭戲年夜飯,用上早已準備好的食材,或蒸,或煮,或炸,或炒……原本普通食材因為精心的烹制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延續著屬于這個鄉村千年以來不變的習俗。
不知不覺間太陽要下山了,當最后一抹霞輝漸漸離開大地時,一道道菜肴上了桌,年夜飯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