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54歲的諸葛亮寫給他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聰明絕頂才華勝妖的諸葛孔明用他一生的體會,含辛茹苦告誡自己的兒子:“只有放棄名利,才能顯示自己的志趣,也只有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白居易也說:“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也只有:心無雜念,凝神安適。淡泊眼前的得失,才能有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 淡泊名利是一種思想境界,也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現實,自古以來,根深締固,也并非朝夕之力可以撼動,真的能夠“淡泊名利”確實是一種了不起的思想境界,非大智、大勇、大謀者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幾?面對著“高官、厚碌”有幾個人能瀟灑地擺擺手,搖搖頭?平凡的人都有平凡人的貪欲,“放不下富貴的人,成不了氣候”而我們原本就是一群平凡人,又能改變什么樣的氣候”?
?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一份份的榮譽,一份份的收獲在我們面前流走,我們又怎能熟視無睹?又怎能做到不爭,不取,做到心境的淡泊?
?“淡泊是為了明智,寧靜是為了致遠”這其實是一種更高遠意義的求取,它爭取的是“宏偉巨大,而不是現實中的蠅頭小利”所求利益的大小是人類的思想境界的一種體現,又有誰能做到“與世無爭,無意進取”只不過是大本事,大能耐的人求的“大利”“大名”。小本事,小能耐的人求“小利”“小名”而已,如果不是這樣曠世奇才的孔明,在襄陽只當他一輩子的臥龍先生就行了: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布衣素食,平凡到老何樂而不為。又何必出世:傾其畢生心智,運籌帷幄,奠定天下三分割據的局面。他所求又是什么?難道不是:不為名而名,不為利而利嗎?又則是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兩袖清風,棄甲歸田,他舍棄“名利”甘愿做一個隱士,看成舍棄“名利”的典范,追名逐利,聲色犬馬的官場生活自有他的煩惱,深山老林農舍田園里自有他生活的樂趣,但是在詩詞方面他也絕不是一個放棄“名利”的隱士。他追求詩詞方面的造詣,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詩詞風格即“田園風格”他娛樂了自己,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個“傳名”他的一生又何從離開過“名”?如果不是為了“名和利”名行各業中,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潛規則”太多的傷害,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不甘,太多的無耐。
??名和利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根本做不到熟視無睹相反它也是我們工作中追求的目標與動力,只要我們不利潤熏心,取之有道,追名逐利并不是一種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