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對于宇宙只是眼皮眨動的一瞬間,
對于昆蟲卻是漫長的生死輪回。”
說這話的人是《零零后》的總導演張同道,
最近,這部紀錄片在央視首播,
一共五集,一集50分鐘,
豆瓣評分8.4,火爆了整個朋友圈。
他們從2006年開始,
以北京師范大學為紀錄片中心,
在幼兒園中挑選了十多位孩子進行跟蹤記錄,
持續10年,一直到孩子們上到了中學。
“我并未想到拍攝會持續十年之久,
是生命成長過程的秘密誘使我不斷前行:
我總是好奇地想看到我的孩子們將會被時間塑造成什么模樣。
這部紀錄片將會拍到什么時候?我無法回答。
但我知道,這些孩子已經成長為我生命里一片生機蔥蘢的風景。”
透過觀察,
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一樣的個性,
而由個性發展的人生卻更加奇妙,
但又能在其中找到規律。
十年間,
他們從同一所幼兒園為起點,
漸漸長大,
時間改變了稚嫩的樣貌,
也賦予了他們不同的人生道路。
1.
她叫一一,
從小就喜歡特立獨行,
不善結交朋友,
也不喜歡成群結隊。
這樣的行為,
總讓老師感到憂慮,
于是大家都勸解她,
希望她多交朋友,
多溝通交流。
然而,
年紀不大的她,
卻有著自己的想法,
語出驚人道:
“我就喜歡自己玩兒,
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我有這個權利。”
們雖然感到震驚,
但也覺得有道理,
只能繼續放任她的性格,
讓她自己一個人相處。
或許,是孤單太久,
后來她交到一個朋友,
但是,老師們又發現了新問題,
一一和朋友在一起時,
根本就不管不顧,
依舊自己玩自己的。
老師們感到納悶,
她是性格使然,
還是只是將朋友,
當做擋箭牌,
或者是一種炫耀的資本。
13歲,
一一再次回到了幼兒園,
只是這次她也回來幫助小朋友們,
雖然她依舊內向,不善交往,
但她卻能用自己的方式
得到小朋友們的歡迎與喜愛。
十年的成長過程,
讓她懂得了很多,
她說:
“我覺得,
從本質上來講,
社會它對內向的人是有點不公平的,
它在要求每一個內向的人都變得外向,
其實內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優點的,
比如說能更好安靜的思考沉淀。”
2.
錫坤同樣是一個不善交流的孩子,
但與一一不同的是,
他還有點特殊的小癖好。
從2歲開始,
他就是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他會探索幼兒園的各個角落,
還把自己的鞋子扔進垃圾桶。
即便在家,
他也閑不住,
會用火燒面條,
再用一盆水滅火。
面對這種典型的調皮行為,
錫坤卻說:“我這是對世界空間的探索。”
但是,不管是幼兒園的老師,
還是錫坤的媽媽都沒有責備過他,
只是在思想上引導著他。
長大后的錫坤,
依舊保持著對世界的探索,
他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
然而,這種沉迷于“探索實驗”的壞處是,
他變得更加孤僻,不愛交朋友。
媽媽對這種情況顯然很擔心,
為了鍛煉兒子的交流能力,
她特意為錫坤報了英語夏令營。
雖然錫坤很不情愿,
但媽媽說:
“我們有一句話叫60分媽媽,就是你不能做到70分、80分”
“你有時候不要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是要做完美媽媽的”
“然后這就出了事兒了,就是我操心太多了”
“但是我即便是這樣,知道這些,我還是懷著一種愛心來做媽媽”
等到錫坤進入青春期,
媽媽也感到有所焦慮,
她開始思考,
該如何放手。
媽媽對錫坤說:我需要你離開我。
錫坤卻堅定有力的回答說:是,你離開我。
3.
萌萌,
幾個家庭之中唯一的非獨生子女。
可能是因為妹妹的出生,
她幾乎不與父母溝通。
但是一回到自己的小世界,
關上門便能玩得很嗨。
回憶起曾經的生活,
萌萌的母親總會眼含熱淚,
小時候的萌萌,
是個十分可愛的女孩,
經常跟父母膩在一起撒嬌、玩鬧。
就連上幼兒園的時候,
萌萌也是最黏爸爸,
哭著鬧著舍不得爸爸離開,
哭到整個班級都跟著一起哭。
可是13歲的萌萌,
卻寧可與手機為伍,
也不愿和父母出游,
甚至都不愿應答。
爸爸說這是青春期的原因,
只有旁觀的阿姨道出了緣由:
“每次外出都是爸爸抱著妹妹,
媽媽跟著,
萌萌走在一旁,
跟個陌生人一樣。”
面對鏡頭的采訪,
萌萌說出特別想要回到過去,
留在那個沒有煩惱無憂無慮的時光里。
成長是條單行道,
所有的經歷與收獲都是不可重來的,
而每一種經歷都造就了未來的更多可能。
整個記錄片,
沒有戲劇成分,
全來自真實記錄,
十年記錄匯集,
孩子們的變與不變都收錄其中。
就如,導演張同道所說:
“每個孩子的基因和生長環境不同,
所以適合的方法也不同,
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
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