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是教導我們,專心認真聽講,別走神。我們雖然遵循老師的教導,但是不是十分理解專心這個詞的意思。
長大了,慢慢的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專注這個詞,它包含了專心,但比專心的意義更廣泛。
那么什么是專注呢?通俗的說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思完全放在這件事情上,而不去想其他無關的事情。
那么我們又為什么要去培養專注這種品質呢?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好處啊。做任何事情,只要把專注這個層面做好了,想不成功都難啊。
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松擁有專注這種能力,就像任何一種能力一樣,它是需要培養的。
培養專注,首先是要堅持學習。舉個例子,早上一到公司,接到好幾個電話,又收到一大堆郵件,看起來都挺著急的。但是呢,人又不能同時解決那么多的問題,無論如何,還是要一件一件的完成。專注能力不好的人,一定是處理這件事的時候想著另外一件事,結果幾個小時過去了,一件事都沒處理好。專注能力很好的人會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一件一件的去安排,一個問題解決了,接著解決下一個問題。專心致志對待每一個問題,期間毫無雜念。相信這兩種工作狀態大家都熟悉,我也一樣,經歷過前一種工作狀態,慢慢的轉換到后一種工作狀態。轉到后一種工作狀態的之后,效率成倍的提高,時間被大量的節省,這對于公司和個人來說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做到這樣僅僅是對工作熟練就足夠了嗎?當然不是。還需要學習一些時間管理方法和情緒管理方法。平時除了讀書以外,還可以關注一些傳播這方面知識的微信公眾號,只要長期留心,一定能找到一套屬于自己的時間管理和情緒管理的方法。《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是管理時間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書籍,《人性的弱點》是管理情緒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書籍,沿著這兩個主題去找,還能找到更多的相關書籍。
其次是體驗生活。現代社會的人,手機像是長在身上一樣,從早上睜開眼,到晚上閉上眼,大多數空閑時間都在玩手機。甚至連吃飯,上廁所,走路的時間也不放過。追劇,刷微博,刷新聞,刷朋友圈,群聊,手機離開了一刻,就感覺渾身不自在。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你就是把一天24小時都貼進去也無法刷完那些信息。而且一天接受這么多的信息對人的精神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負擔。
如果在平時的環境中,讓你放下手機很難的話,那么可以去提驗一些抄經書的活動和佛家膳食文化。一般講經的人節奏都很慢,在抄經的過程中人的心會慢慢的靜下來,去體會那一字一句經文的含義。佛家膳食文化把專注做到了極致,仔細想想,你真的能做到每一頓飯都好好吃嗎?吃完之后,你真的能回憶起剛吃的飯菜的味道嗎?因為生活的忙碌,我們可能吃一頓飯都被無數次的打斷,吃完之后也根本不知道剛才吃的飯菜的味道。在那種環境下,因為講經的老師限制用手機,每個人必須在那段時間只關注吃飯,一定會給你不一樣的體驗。過后想起那些經歷,就不自覺的去改變自己的習慣。
最后,是要不斷的練習。現代社會,想要用整塊的時間做一件事情已經很難了,因為人需要處理的事情實在太多,當一件事情還未處理完,又會有另外一件事情跟上來,所以人必須學會利用碎片時間,讓自己隨時都能進入專注的狀態。
我說我很多書是在地鐵上看完的,很多文章也是在地鐵上寫完的,很多人都不相信。地鐵上,電視輪番播著廣告,鄰座大聲喧嘩,鐵軌咚咚做響。有時候吵鬧聲,叫喊聲響成一片。不過,經常坐地鐵的人一定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地鐵還算是比較安靜的。即使不安靜,我也能飛速的寫作啊。因為早在我上地鐵之前,我已經在腦海中取好了文章標題,列好了文章框架,只需要在里面添加血肉了,而平時積累的那些素材,就像鐵片情不自禁靠近吸鐵石一樣,從四面八方跑過來。周圍的嘈雜聲對我沒有任何的影響。
專注的力量真的是非常強大,誰學會了專注誰知道它的好處,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去培養自己的專注力,發現其中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