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們正是兒女們上大中學的年紀,也正是為孩子操心勞神又手足無措的時節。在一起,說窮說富說教,眼前見的,書上寫的,網上看的,活生生的,多少事例擺在面前,各執一詞,爭執著,感嘆著,不亦樂乎。
教養一說,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人對待是非對錯最基本的標準,一個人必須懂得的常識和明白的事理。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一件事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
現在的人家,兒子是寶,女兒也是寶,說窮養富養都行,但是萬萬不可缺少教養,教和養是連在一起的。缺窮也行,能富到什么程度,缺富也行,能窮到哪里,但缺了教養,說窮說富可都就遲了。
現在人們的身邊不缺窮人,也不缺富人,不缺有文化的人,也不缺不識字的人,就缺貴人。人們經常說的是“富貴”,“富’’和“貴 ” 連在一起。“富”容易做到,也許能一夜暴富,也許在一段時間也能衣食無憂,但是“貴”可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貴”存在于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縷情緒之間,深植于基因里,深植于血液里。
小時候背著書包上學,聽大人也常說:“好好念書,三輩子出不來一個讀書人”,“三代官宦學不會穿衣吃飯”。一個人也許會在一兩天學會多個字,但想更深層次的理解運用這些字,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可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
小時候在家里,村子里誰家有事,怎么辦的,大人們有的去幫忙,回來也會談論一下,說:人家的事情就是那么辦的,X家人就是那么個樣子。意指那個家族的人行為處事和別家不同,他們有他們的行為處事標準,也是他們家族的特點。
《紅樓夢》里人們衣食住行都要講究出個滋味來,講究出個“品”來。林黛玉初進賈府,處處留心,時時在意,端著茶杯三思才能動。劉姥姥盡管是個沒見過世面村婦老婆子,進的賈府來,行走坐臥的,也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不合時宜,局促不安。
同樣是吃飯,有人是為了填飽肚子解決餓的問題,抱著碗,一頓狼吞虎咽,吃的是滿嘴流油,腦滿腸肥。有人是葷素果蔬搭配,細嚼慢咽,有滋有味,適合自己的七八分飽就行,解決健康營養問題。同樣是茶,有人是喝茶,端起來就進嘴,有人是品茶,想著是用怎樣的水,怎樣的茶葉,怎樣的杯子。盡管身處世外,妙玉的茶也要品,不能飲。還有同樣是喝酒,同樣是坐車,同樣是······
同樣是為了衣食住行,同樣是為了一日三餐,同樣是為了衣褸寒暖,也許目的一樣,但形式過程千差萬別。
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要和人在一起。不管他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一個人對自己,對家人,對親朋好友,對很多別人。為人處世,一點一滴,處處顯示出的是這個人的教養。